Update time:2025-06-19Visits:15681
何川
春秋十载,砺剑于心
何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同时也是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并且在关节外科领域有着专业的研究和实践。何川医生擅长髋、膝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在人工关节置换微创手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他曾在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进修学习,这是现代人工关节手术的发源地。
何川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注重人性化治疗理念,强调关节手术的微创和无痛观念,并致力于术后快速康复治疗措施。他的专业擅长包括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全膝/全髋置换手术以及全膝/全髋翻修手术。同时,何川医生对髋、膝关节的畸形和发育异常、退变或炎性疾患、股骨头坏死以及运动创伤的诊治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在学术领域,何川医生十余年来在国内外杂志及会议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参加多项国家及市级课题研究,拥有4项发明专利。他是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人工关节感染学组和数字骨科学组委员,也是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委员。
时光在指尖流淌,渐渐塑造了不同的时空。他如松的身影历经四季的轮回洗礼,愈发枝繁叶茂。
十年前,他是一位满腔热血满怀激情、勇往直前的年轻医生,那时,他对医术的追求近乎痴迷。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时光的流转,他渐渐学会了“知进退”,这是一种智慧。
几年前,他的经历了成为了病人的痛苦。那段时间,躺在病床上的他感受到了疾病的折磨,体会到了作为病人的无助和焦虑,而对医学的理解却又得到了升华。他说,医学需要精湛的技术,但也更需要心灵的交流。从那以后,他便更加注重与患者的沟通。
十年前的他更倾向于独自承担重任,对自己的要求极高,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不给自己留出,哪怕是一丝的喘息时间。然而现在,他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他渐渐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年轻医生上,希望用一个人的能力培育出一支优秀的团队。
“就像今天的年轻医生一样,年轻时的我很有冲劲,每天都觉得自己充满能量。如今,更好地与患者沟通,更有效地管理团队,则成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感慨道。
他不再执着于追求完美的100分,他说,90分或许才是对患者更为有利的结果。医学有其局限性,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恰当的结果。
1、曲折的成长之路
转眼间,距离上次的访谈,已过去了整整十年。
而他,却已从一名全神贯注于手术台的医生,蜕变为引领团队在骨科领域持续探索的中坚。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何川,如今已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骨科主任医师,而从全国各地慕其名而来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这些年,何川的成长,不只是在医疗技术上,更多是对医疗、对病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记得刚成为当医生时,我满腔热忱,仿佛自己能够解决所有的难题。渐渐地,我意识到,医学并非一门精确的科学,它包含了许多不确定、不完美。这也让我对行医之路愈发心怀敬畏。”
十年里,何川曾因过度劳累而,住院治疗。在他的记忆中,那是一段极其艰难的时光。作为一名每天站在手术台前的医生,竟然自己也变成了需要别人照顾的病人。这种角色的转换,让他开始思考“病人的体验”。
“我记得有一天,自己的腿肿得像水桶一样,眼皮肿胀到几乎看不见东西。于是,我也不得不暂别医生的角色,像普通病人一样,住进了医院里。每天打点滴,做穿刺,经历术前谈话、签字等一系列原本熟悉的流程…有一次,一位年轻小护士给我打针,因为我的手臂浮肿严重,戳了七八针都没能成功,为了安慰她,我半开玩笑说,‘不要紧,我当年也是这么一步步练出来的。’ 那段时间日子,我的内心十分很苦闷,甚至开始焦虑起来,我开始担心,自己能不能再次拿起手术刀,我的‘医生生涯’会不会就此结束。”
或许正是这次特殊的经历,何川对自己的职业、对病人、对未来,有了全新的思考。他感慨道说,自己不再仅仅是那个只专注医疗技术的医生,而因成为一名能够真正走进病人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痛苦和需求的医者。
2、与病人一起画出“同心圆”
病愈后,何川马不停蹄的回到了工作岗位。 不久,他便遇到了一位让自己终身难忘铭记的冯姓病人。这位患者从小自幼就被诊断为A型血友病,尽管他只有40多岁,却已饱受关节反复出血之苦长达三十余年。他的下肢关节严重病残,右下肢已经出现短缩,不得不在右足跟垫上6公分高的鞋垫才能勉强站立,而他大多数时候,只能依靠拐杖和电动轮椅活动。 “冯先生原来是一家上海民宿的经营者,性格坚强而乐观,还主动帮助了很多血友病患者。然而,疾病的长期折磨让他几乎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这使让他的日常生活变成了每日的煎熬。”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冯先生的孩子突然问他:“爸爸,你为什么走路这么瘸?”这个问题瞬间让冯先生破了防。孩子的话让他意识到,不能再一直这样下去,他必须要为了家人们重新站起来。 于是,他来到瑞金医院,找到了何川,他坚信,何医生或许能为他带来转机。 “尽管血友病患者手术并发症风险极很高,经过综合评估及冯先生的认可后,我们决定为他实施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同时,他也面临严重的出血风险,这很可能会危及他的生命。但谁又不是为了自己心中那个更好的‘我’而坚持呢?我们尊重了冯先生的选择。” 何川心里念叨着,这不只是一次复杂的手术,更会是一次对医生与患者之间信任的考验。他决定采用机器人辅助技术,一次性完成冯先生右髋和右膝两个部位的关节置换。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也是对技术和耐心的极致挑战。 面对这样复杂的手术,充分的准备必不可少。何川和他的团队,如同艺术家在画布上精心作画,他们用机器人系统精确构建了冯先生的3D数字化模型,预演了整个手术过程。在机器人的辅助下,一次性完成了两个部位的关节置换。 “手术前,我们首先控制好病人的凝血功能。而手术过程才是真正的考验。经过我们小心翼翼地操作,手术非常成功。当冯先生被推出手术室时,我的心情很复杂,迫切地期望他后面的康复,能够顺利,一定得站起来!” 术后,在团队的细心照料下,冯先生恢复得特别顺利。他站起来了,不依靠拐杖地站起来了! “两个月后,冯先生发了一张在长城游玩的照片。我想,那一刻,冯先生感受到了人生久违的‘自由’,他的孩子看到了一个站立起来的爸爸,而我,真的为他感到高兴,那种欣慰的感受,至今难忘。” 对于很多医生而言,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信任并不容易建立,而这种医患信任却又是任何成功手术都不可或缺的元素。 曾经,有一位八十多几岁的老阿姨,20多年前曾经接受过一次髋关节置换手术,不慎摔倒后来到何川的门诊求助。检查后发现这位患者的关节问题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人工关节严重磨损。骨结构溶解消失再加上骨折。何川团队迅速为她开展了复杂而精细的修复手术。 “第一次手术本身非常成功,但不幸的是,她的关节不幸被感染了。起初,这位患者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她甚至在病房里大哭,我们医生都感到非常心疼。” 面对患者的绝望,何川没有放弃。他反复向病人解释感染的原因和后续治疗方案,希望能帮助她重新树立信心与希望。这位患者也逐渐理解了何川,更积极地配合治疗。 “她态度的转变,让我们有了信心,更愿意尝试各种方法帮她康复。” 不久,何川团队再次为这位患者进行了手术,虽然手术时间更复杂、耗时更长,但最终老太太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何川的“粉丝”,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 “这位患者之所以给我留下印象深刻,是因为,她让我理解了,医患关系不能只看表面,只有真诚的沟通和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时候,一些良性的冲突和交流,也可能是建立信任的一环。因此,作为医生,我们一定要管理好自己和患者的情绪,为良好、通畅的‘医患沟通’打下基础。”
3、推动科技进步的喜悦 十多年前,瑞金医院骨科和放射科携手,在国内率先首先开展了‘减金属伪影的磁共振成像’的工作。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这项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这一方法已经遍及全国。对此,何川感到非常欣慰。 所谓减金属伪影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为了减少体内或外部金属物体在做MRI检查时产生的图像问题。金属物体(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会导致图像出现扭曲、变形或模糊,从而影响医生的诊断。为了改善这些问题,瑞金医院骨科联合影像科会使创新使用了用一些特殊的成像方法和技术让图像更清晰、更准确。 医学科技的进步没有止境,何川觉得,自己能参与其中倍感荣幸。 “除了磁共振成像技术,我们还深度参与了手术的智能化、微创化以及新材料应用等相关研究工作。” 2009年,何川赴前往美国学习。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到骨科领域的医工结合模式。当时,他访问去的是美国最著名的骨科医院之一。他看到了美国医生与工程师的紧密合作,这种无缝对接的医工转化模式给了他不少震撼与启发。 “美国主刀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遇到器械问题或有新的想法时,会把旁边观摩的工程师叫到面前,直接告诉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现场交流让工程师能更好地理解医生感受,之后,他们甚至能在几天时间内把改进后的样品送到主刀医生面前。” “当时,我也会有一些思考,中国的医院是不是也能这样运作,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迅速反馈给工程师,及时改进呢?” 回国后,何川开始尝试医工结合的实践,并与一些国内公司进行研发合作。有时也会邀请工程师到手术室讨论,更多时候则是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交流,以保证信息互动的实时性。 “医工结合的难点在于医生和工程师之间的沟通。工程师、软件设计人员往往不了解医疗,也不熟悉人体的结构和手术的具体要求。这就要和团队反复与工程师进行交流,逐步解决这些难题。我们要告诉工程师我们具体需要什么,也要解释为什么这些改进是有意义的,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的设计符合医疗需求。” 何川深知,医工结合不仅是解决当前难题的重要手段,更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医工结合让科室能够参与开发出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医疗工具和软件,这将提升手术的成功率,也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 “医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临床科学家和引导者两个角色,我们治疗疾病,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中国的工程师数量众多比美国多,技术也很好。我想,未来,这将会是我们医疗技术发展的很大优势。” 何川他相信中国的医工结合会后来居上,甚至引领国际潮流。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美国手术机器人时的感觉,当时美国的机器人技术并不成熟,起步不久,乍一看,甚至有些简陋,但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那时候,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在中国有这样的装备,那该多好。”何川说,他的愿望逐渐变成了现实。 如今,中国的机器人手术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国产机器人也已经越来越精准,正逐渐追上国际先进水平,并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特色。这些设备和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用。 何川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他看来,医工结合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种理念的更新,这种模式将推动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
4、向未来,育新人
除了日常工作外,何川还肩负着培育团队和带教学生的重要使命。对自己而言,医学的确是个人的事业,但团队共同发展才是学科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他始终相信,一名优秀的医生要具备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传承知识的责任感。最让何川骄傲的是,他指导的每一位研究生都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荣誉。
“团结、共进,才能让团队快速将问题迎刃而解。”
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何川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面对复杂的病例,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与信任,鼓励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以便在共同的努力中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何川常常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讲述自己在面对复杂病例时的思考过程。他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他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帮助他们在学术上有所突破。
“医学的未来掌握在年轻人的手中。勇于探索,永不止步更是医学传承的支点。”
何川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对医学的热爱与敬畏,希望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勇敢地迎接,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他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医术上不断精进,成为患者信赖的医生。
“无论你们的未来走到哪里,都应该记得要用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关注他们的需求与感受。”何川常常这样叮嘱学生们。他相信,只有将患者的福祉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实现医者的价值。
龚芷葳
何主任,您在与患者沟通时有哪些独到的心得,如何做到更好地理解和关怀患者?
何川 在与患者沟通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和真诚的态度。我生病的这几年,让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病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因此,在与患者交流时,我会尽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更加贴近他们心理的方式去沟通,也会耐心倾听他们的担忧,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以减少他们的焦虑。同时,我也会鼓励患者参与到治疗决策中来,让他们感受到尊重。通过这些举措,我期望能够建立起与患者之间的信任,为他们提供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龚芷葳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您如何看待手术机器人在未来医疗中的作用,它们会取代医生吗? 何川 手术机器人无疑是医疗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们在提高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觉得,机器人全面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目前,机器人只是医生手中的得力工具,它们可以帮助医生完成复杂的手术,但关键最终的决策和操作仍然需要医生的专业判断。医生的经验和直觉是机器人无法复制的。此外,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也是机器人无法提供的。
龚芷葳 对于刚入行的年轻医生,您认为他们应该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医疗技能和职业素养? 何川 对于年轻医生的成长,我认为首先是要打好基础,这包括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年轻医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积累经验。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向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其次,年轻医生要学会做决策,这需要勇气和魄力。他们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复盘和反思。此外,年轻医生还应该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学会如何与患者和家属有效沟通。最后,年轻医生要有创新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通过这些方式,年轻医生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者。
龚芷葳 何主任,我们了解到您在生病之后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请问您的个人爱好有哪些变化?您的哲学观有何转变? 何川 病愈之后,我感到,生活远不止工作这一维度,还有诸多值得珍视的宝贵元素。我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努力找回那些曾经被忽略的人和事。我学会了放慢脚步,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也更加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光,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真谛。在工作中,我注重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曾经,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如今我觉得,尽管追求卓越是必要的,但对不完美的人和事,也要学会平衡与和解。或许,有时候,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完美”却又恰是“完美”的。
采访/龚芷葳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