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ShanghaiDoctor - Where China’s Healing Wisdom Shapes Modern Medicine

成兴华|当希望照进手术刀尖

Update time:2025-07-14Visits:7207


DOCTOR

成兴华

当希望照进手术刀尖

人物介绍


图片


成兴华,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主持外科工作),副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外科学(北京大学)及生理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双博士学位。第一作者SCI文章20余篇,主持国自然面上、国际交流、青年课题及市局级课题11项,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任国际肺癌研究协作组(IASLC)会员,欧洲胸外科协会(ESTS)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促进协会肺癌预防与控制协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常务青年理事、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肺癌气管工作组委员等学术职务。获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医学“银蛇奖”提名,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上海市卫健委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奖,上海交通大学九龙青年医学人才奖、上海市胸科医院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胸科医院第一梯队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胸科医院优秀青年人才、上海市胸科医院优质医疗奖等。


擅长胸部肿瘤外科诊治,包括肺癌筛查、肺结节的诊治、早期肺癌的微创外科诊疗、中晚期肺癌的综合治疗,胸外科常见疾病如气胸、肺大泡、漏斗胸,纵隔肿瘤的诊疗。主要技术特色为复杂肺癌以外科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单孔腔镜下早期肺癌精准切除及快速康复。获2022 第八届大中华胸腔镜手术菁英赛上海赛区、华东赛区腔镜肺叶组第一名。成兴华医生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于通过包括混合现实在内的沉浸式技术进行胸外科手术导航、通过类器官技术对早期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及肿瘤微环境对肺癌转移的影响等。

image.png

患者躺在手术台上时,视线所及是刺目的无影灯,耳边是仪器冰冷的滴答声。他们不知道主刀医生的手会如何修复他们的身心,也不知道那柄柳叶刀能否斩断命运的枷锁。但对医生而言,每一台手术都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响——精确的计算与灵动的直觉在此交融,冰冷的器械与温热的人性在此碰撞。


还记得四年前,见到成兴华,他总爱将白大褂袖子卷到肘间,露出一截劲瘦的小臂。那时他眉宇间还浮着一层青涩,黑框眼镜滑落鼻梁时,会下意识用沾着消毒水味的手指去推。而今再见,他站在手术室透亮的玻璃幕墙前,白大褂妥帖地垂至膝下,依旧还是那副黑色镜框的眼镜,压在鼻梁上两道浅浅的压痕。


 “外科医生的成长是螺旋式的,每一次复盘会是对生命的重新理解,对自己的重新审视。”成兴华说。


和四年前一样,成兴华还是习惯将手术全程录像,深夜伏案回看,像一位导演反复剪辑作品,直到每一帧动作都成为肌肉记忆。这种近乎苛刻的复盘,是对技术的雕琢,更是对医学艺术的虔诚朝圣。


在他的身上,青涩、阳光与责任,我看到了,一位医者走向成熟的背景和时间在他身上刻下的年轮。


image.png





1、传承,

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

上海胸科医院肿瘤医学的进步,是几代人接力奔跑的马拉松。成兴华的导师曾告诉他:“手术台上的从容,是无数前辈用经验垒起的阶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胸科医院老一辈外科医生在简陋的手术室里,用最基础的器械完成开胸手术。而如今,胸腔镜微创技术、机器人技术、生物疗法,让患者有更多的机会被治愈。这背后,是无数医生将手术录像当作“武功秘籍”,在昏黄的台灯下一遍遍拆解手法,在泛黄的笔记里记录每个血管的走向。


“我们80后这代人其实是很幸运的,没有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吃太多的苦,更没有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而,我们的成长还得到了前辈们的帮助,这也让我常常思考,如何才能带领科室飞得更高、更远。”


在成兴华看来,传承不仅是技术的延续,也是对医者精神的淬炼,更是对未来的开拓。


成兴华至今记得导师罗清教授的教诲:“一台完美的手术,要让患者感觉不到医生的存在。”


是的,当患者被推入手术室后,他不会感受到在几个小时里,柳叶刀如何在肋间隙游走如溪流,血管钳怎样在毛细血管丛中拈花而过。也不会看到,在这几个小时里,外科医生、麻醉医师、护士带着头上硕大的汗珠,分秒必争地与生命赛跑着。


而当患者醒来,仿佛只是经历了一场无梦的深眠。

image.png

image.png




2、生命的重量,

远胜于手术刀的锋芒

来上海胸科医院肿瘤外科就诊的,很多都是中晚期患者,医生最常听到的话是:“医生,我会不会还一次生的机会?”


曾经一位肺癌患者辗转多地求医,因肿瘤侵犯大血管被判定“无法手术”。成兴华团队没有放弃,通过免疫新治疗让肿瘤缩小,最终成功切除。


“医学的使命不是宣判,更不是让病人感到绝望,而是创造可能,创造希望。” 成兴华坦言,现代外科医生早已超越’开刀匠’的角色。


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每周的多学科会诊(MDT)中,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专家围坐一堂,为患者量身定制方案——有人需要术前“软化”肿瘤,有人更适合靶向药物联合治疗,还有人通过临床试验获得生机。


“在肿瘤外科这些年,我越发觉得,医学不是一场独奏,而是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每个人的病情都是一份独特的乐谱,需要不同的‘乐器’来合鸣。”


“有些患者,我们先用新治疗方法让肿瘤变小、变弱。就像春雨浸润板结的土壤,化疗、免疫或靶向药物悄无声息地让肿瘤退缩,等血管和正常组织之间腾出毫米级的间隙,手术刀才有起舞的空间。”


医学的边界每天都在拓展,但万变不离其宗——把‘治病’变成‘治人’。


成兴华觉得,作为医生,门诊时,不妨多说一句:“除了手术,我会为你争取更多可能,请相信自己生命的韧性,它往往藏在那些‘可能’的缝隙里。”


“以患者为中心”的思维,早已让肿瘤外科从单兵作战走向多科室协同。


 “经过治疗,不论是活的重生的病人,还是不幸逝去的患者,他们都是我心中的英雄,更是我们医生最好的老师、朋友、亲人。” 成兴华感慨到。


当技术无法突破时,人文关怀便是不可或缺的良药。


“医学的艺术,在于让科学长出温度。” 成兴华说,“很多外地患者来我们上海市胸科医院,其实只是为了两个字 —— 希望,在他们的心里我们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站,每当想到这一点,我就会感受到内心的小宇宙,燃烧了。”

image.png





3、未来已来,

医学创新的三重革命

 “大道至简”是外科医生手术技术的基本素养,是将复杂的操作凝练成本能,这中间有对自己手术技术的不断提炼,更有各种科技方法的加持和应用。


成兴华曾耗时数月研究如何缩短肺结节定位时间——原本需要CT引导、患者清醒状态下忍受痛苦的流程,被创新性地改良为全麻状态下的数字化定位。


这项技术后来登上国际期刊,被海外同行称为“中国智慧”。


对成兴华而言,手术室里,一场静静的医疗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AI影像系统实时标注血管走向,机械臂以毫米级的精度避开神经丛,生物3D打印的支气管支架未来可能替代金属异物。


成兴华将这一切归结为“医学创新的三重新推力”:AI解放了大脑,机器人延伸了双手,生物技术重塑希望。


所谓AI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构建了新智能决策系统,实现术前风险预测与术中实时导航,如,深度学习算法将肺段平面识别精度提升至0.1mm级;而手术机器人集成高精度力控传感器与自主避障算法,机械臂操作误差控制在50微米内,远程手术时延仅33毫秒;生物技术则推进了基因编辑、生物疗法等新领域。“三重新推力”通过数据闭环形成协同进化体系。


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已经在尝试用AI在术前CT预测术中出血风险,并模拟最佳手术路径;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让复杂肺段切除变得举重若轻;而CAR-T细胞治疗临床试验中,针对肺癌晚期患者的也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十年前,这些还是科幻小说的桥段。”


成兴华站在数字化手术室中,身后大屏幕实时投射患者胸腔内的立体影像。他轻点触控板,虚拟标记精准落在肺结节表面——没有辐射,没有疼痛,这是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光辉。

image.png





4、从跟跑到领跑,

中国医学的破局之路

三十年前,国际医学会议上鲜见中国面孔。如今,成兴华带着自主研发的AR定位技术向欧美医生演讲,外国同行甚至主动要求“到上海学习”。这背后是中国医学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质变。早期肺癌定位技术曾长期依赖进口设备,辐射量大、流程繁琐。成兴华团队联合工程师,将混合现实(MR)技术与解剖学结合,开发出全球首套无CT引导的数字化定位系统。这项“创新3.0”成果,让中国首次在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站上源头。


“以前我们学欧美,现在他们也来学我们。”


成兴华展示着手机里各国医生的合作邀请,语气中略带着自豪。我想,更让他振奋的是年轻一代的崛起:科室医生自发组建“手术复盘小组”,用AI分析数千台手术录像,提炼出“最优动作模型”。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循环,让中国医学在国际舞台逐渐掌握话语权。


 “守住前辈的成果不易,而我们年轻医生必须做的事,让世界看到,我们会为学科的优势始终努力、保持开放。这不是一句口号,我们一直在路上。” 成兴华的镜片映着手术导航屏的微光,指尖划过全息投影时,一段往事在他低沉的声线中苏醒。


淡蓝色的全息影像悬浮在无影灯下,肺叶纹理如同被月光照亮的冰川裂隙般清晰可辨。2023年初春,成兴华执起0.8毫米的穿刺针,针尖穿透的不仅是患者胸壁,更是传统微创手术的认知边界——首例混合现实导航联合单孔腔镜肺结节切除术正在上演。


29岁的芭蕾舞者林小姐躺在手术台上,她的职业生命悬在右肺尖4毫米的磨玻璃结节上。当混合现实影像将病变血管网投射在真实胸腔,成兴华的手势仿佛交响乐指挥家:指尖轻触虚空,虚拟标记便如萤火虫般栖落在三维重建的支气管树梢;腔镜探入2.5厘米的切口时,增强现实导航线已为柳叶刀划出最优雅的航道。


“这种将空间计算技术与传统腔镜完美融合的术式,重新定义了微创外科的边界。”观摩的外国专家评价道:这场持续47分钟的手术没有CT辐射的轰鸣,没有金属定位针的灼痛,当被切除的亚肺叶组织取出时,无影灯下的全息投影同步消散,如同魔法解除的瞬间。在成兴华主导的上海市胸科医院的国际首个对比混合现实与CT的定位技术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平均术中定位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8分钟。同时患者的疼痛大大降低,精准度明显提高,研究结果已于今年在知名的《国际外科杂志》上发表。


术后19小时,林小姐在病房对着镜子尝试阿拉贝斯克舞姿。窗外的白玉兰还未凋谢,她的胸腔仅留一道淡红弧线——这是现代医学留下的最小刻度,丈量着从"大开胸"到"无痕治愈"的三十年征途。迄今,这项技术已在200多个胸腔内播种希望。曾经需要忍受45分钟辐射定位的患者,现在只需啜半杯咖啡的时间;曾经蛰伏在CT机轰鸣中的恐惧,被全息影像的静谧柔光悄然融化。当成兴华看着新一代医生用AR眼镜"雕刻"肺部结节时,总会想起导师当年在泛黄解剖图上的批注:所谓传承,是把手术刀磨成钥匙的过程。


"For your last hope, we fight."(我们为了您最后的希望而战斗。)—— 成兴华的微信签名。


这签名时刻都在他的心里,也悬浮在数字化手术室的星空顶,与无影灯下的刀光交相辉映。当混合现实影像再度漫起,那些漂浮的血管神经网络,恍惚间与三十年前手绘解剖图的墨迹重叠——原来医学进化的年轮,始终以生命为圆心旋转。

image.png

image.png

龚芷葳

您对年轻医生有什么建议?

成兴华

我们肿瘤外科,常常会遇到很多非常严重的病人,有些能成功治愈,有些不太成功。但我觉得,保持乐观非常重要,只有自己乐观病人才会乐观,才会有更多成功的希望。他们的是新的思想、新的活力的来源。就像我当年一样,刚进入医学领域时充满热情和干劲,但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对于年轻医生,我建议他们首先要扎实掌握医学基础知识,这是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根本。其次,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另外,要有耐心和爱心,对待病人要真诚,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年轻医生还需要保持对医学前沿知识的敏锐度,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龚芷葳

您觉得如何和国外同行合作?

成兴华

与国外同行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与国外同行建立联系。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结识国外的医学专家,了解国际医学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寻找我们之间的信息差、方法差、工具差等内容。在合作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和工作方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可以邀请国外同行来我们医院进行访问交流,同时也可以派遣我们的医生和科研人员到国外学习进修。在科研项目上,可以寻找共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联合研究,共享资源和数据,共同攻克医学难题。另外,还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在线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与国外同行的日常沟通和合作。通过这些方式,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能为推动全球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龚芷葳

除了临床,您还承担了一些管理工作,这对医生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成兴华

担任管理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机遇。首先,它让我从一个单纯的技术角度扩展到对整个医疗团队和科室的运营管理上,这促使我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我觉得,保持大家乐观、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优化工作流程,才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前辈们在管理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他们的经验让我少走了弯路,也开始渐渐学会如何更好地激励团队成员,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共同为病人服务。当然,我也觉得有很多要提高的地方,我也尝试着更注重沟通技巧,无论是与上级领导、同事还是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都需要更耐心、更细致和更专业。真的不容易,这方面我可能还需要很多时间去成长。


龚芷葳

访谈初,您说医学也是艺术,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成兴华

我个人觉得,医学艺术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贯穿于诊疗全过程的实践哲学。它要求医生既要有科学家的严谨,又要有艺术家的创造力,最终让每个患者感受到“被治愈”的可能,而不仅仅是“被治疗”的过程。


外科手术本身是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通过反复复盘和流程优化,将冗余步骤简化,找到关键核心动作,使手术既精准又高效。手术的艺术性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把控和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最终让患者以更小的创伤获得更好的疗效。


我想,医学的科学性在于其可预测性,通过规律性的研究来指导诊疗;而艺术性则源于其不确定性。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充满变量,需要我们以灵活、创造性的方式应对。这种不确定性要求医生在遵循科学原则的同时,具备人文洞察力和个性化的处理能力。

龚芷葳

您觉得和患者交流互通的艺术体现在什么地方?

成兴华

医患关系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对肿瘤患者而言,他们往往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疾病一日一日对身心的折磨是非常…我想用一个词“恐怖”来形容他们的感受。我们医生就不仅是承诺,更是责任。我们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家庭负担,甚至社会角色,用同理心化解他们的恐惧,将冰冷的治疗转化为有温度的关怀。


另外,医生和患者我们都要知道医疗中不确定性的存在。我们医生要从复杂病例的处理中获得专业富足感。当我们在不可预测的挑战中,通过经验和智慧找到独特解法,将绝望转为希望,这种过程本身便是一种艺术化的“享受”,要做到这一点也离不开患者和他们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image.png

采访/龚芷葳     编辑/陈庆


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片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图片




Previous article:朱悦琦 | 在血管里“绣花”的人 Next article:没有了!
Official WeChat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