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ShanghaiDoctor - Where China’s Healing Wisdom Shapes Modern Medicine

朱悦琦 | 在血管里“绣花”的人

Update time:2025-07-03Visits:13409


朱悦琦

在血管里“绣花”的人


image.png

朱悦琦,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破格)

   放射科主任、党支部书记

   上海东方介入影像研究所所长

   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Mayo Clinic 访问学者


擅长领域

脑血管、肿瘤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包括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硬膜动静脉瘘、脑卒中等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下肢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腔内成型术和支架植入术等。

门诊丨手术

学科带头人,门诊量:1300-1500/年

每年参与或主导大量脑血管、肿瘤和外周血管疾病等介入手术,如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血管内取栓、慢性颅内和颅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治疗等,手术效果良好,预后较佳。手术量:2700/年。

患者风评

在脑血管疾病诊疗领域受业内认可,能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科研丨创新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的支持下,带领研究团队专注于脑血管病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研究。针对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如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临床良好预后率低,未破裂脑动脉瘤缺乏干预依据以及安全处理策略,介入材料体内植入安全性不佳等,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取栓术前,通过发现预测血栓成分的影像学新标志物,开发梗死核心体积个体化评估新技术,指导手术方案选择;2)取栓术后,提出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方法,并制定减少管壁斑块损伤导致卒中复发的新策略,从而优化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3)提升脑动脉瘤无创成像精准性,进行危险分层,为高危脑动脉瘤干预提供依据;4)提出高危脑动脉瘤腔内隔绝治疗新理念,设计专用脑覆膜支架以提高隔绝疗效;5)构建覆膜支架药物释放新体系,提高腔内隔绝材料体内植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降低副作用。

申请人在科学研究方面共发表 SCI 论文 131 篇,被引用 1890 次,H 指数为23。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发表高影响力 SCI 论文 72 篇,总影响因子达 401。代表性成果发表于《Radiology》(封面文章)、《Stroke》(封面文章)、《PNAS》、《Bio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封底文章)、《Small》、《Materials Today》、《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Acta Biomaterialia》等国际权威期刊。申请人获得 6项相关专利授权。

荣誉丨进步

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参与者)、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参与者)、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参与者)等。

社会职务

中华放射学会介入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介入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等。


image.png

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握住纤细的导管时的情形,那是些在X光下若隐若现的血管路径,也是探索的生命航道。


每天,他在手术台前俯身,用指尖感受着导管传来的微妙震颤。那每一次精准的推送、每一个优雅的转弯,导管在血管中穿行,划出优美的弧线。


在导师的带领下,他曾在实验室反复调试新型支架的力学参数,哪怕是遇到毫米级的误差,他都会推倒重来,一次又一次,一轮又一轮。而被废弃的样品堆成的小山,却垫起了中国介入创新的高度。


image.png





1、从医之路

清晨,镇江丹阳西门大街,石板路上,泛着清润的光泽。 这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古城,在吴侬软语和运河古韵中缓缓苏醒。空气里,若有若无的,是千年银杏的沧桑与黄酒酿造坊中的醇厚气息。彼时,少年朱悦琦,就在这青砖黛瓦之间成长着。这里弥漫着文人风骨与历史积淀,古运河边的烟火气与季札挂剑台的故事,浸润成了独具一格的“江南历史盆景” 。


高中的朱悦琦,成绩优异,身上那丹阳人特有的文脉底蕴,或许滋养了他沉静思考的习惯。那时的他,总爱摆弄些小玩意,拆解又组装,似乎专注与精细是他身上一种天生的禀赋。


高考结束后,当填报志愿的表格摊在了书桌上,窗外的蝉鸣时远时近。这一刻,他的心思有一点乱,手里紧紧握着笔,动作却凝固了。他想到了家乡天宁寺宋代楠木观音像、季子挂剑所象征的一诺千金...这些在他心头交汇。目光在“临床医学”四个字上停留了很久。那时的他,对医学的理解还不深刻,只是隐约觉得,这应是一条能真正帮助他人的道路。


“学医……关乎生命,是份需要极致负责与技艺的事业吧。” 这比最初朦胧的“高尚感”更加具体而厚重了一些。 想到将来能凭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生命,这笔尖便重重地落在了志愿单上。


那时的他,绝未料到这个决定会将他带向何其远方。


2000年秋天,朱悦琦踏进了东南大学医学院的校园。南京城的秋意渐浓,中央大道旁的法国梧桐叶沙沙作响,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金黄叶片,透过教室的窗户,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医学的课程繁重而枯燥,但他很快发现,自己 在运河古韵和精密石刻熏陶下养成的那份耐心与精准 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解剖课上,他能异常精确地分离出细小的神经血管。


"那时候,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常凑一块儿做实践,特别是到了高年级,跟着老师做项目的时候,整个人都特别兴奋。"他的眼睛亮了起来,像是又回到了那些泡在实验室的夜晚。在琐碎和枯燥的表象背后,燃烧的是探索未知生命奥秘的热情之火。


最让他着迷的是介入手术的精密感。"我们男生嘛,时常总喜欢摆弄些小玩意,"他笑着比划,"在血管里‘运针走线’, 要有影像学构建全局的视野,如同俯瞰江南水乡错综复杂的水路;又要能像丹阳绣娘穿针引线,精准操控导管。"


这技艺,竟与他骨子里那份对 精密结构和精工细作的热爱悄然契合。


医学院的五年,时光匆匆而过。阳光依旧像五年前那样透过窗户,只是这次照亮的不再是课堂和实验室的书香墨气,而是一条真正需要用丹心与真本事 去丈量的医者之路。

image.png

image.png





2、介入时代的“幸运儿”

2005年,朱悦琦本科毕业,顺利考入研究生。


那年秋天,朱悦琦其实也并不清楚地知道自己即将踏上一段怎样的医学之旅。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他回忆道,“我知道,医学创新这条路,必然是未来的方向。”


当时,中国的神经介入在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先进的导管和导丝材料国内尚未普及,甚至有些器械还需要消毒后反复使用。


朱悦琦回忆道:“那时候,一根导管要一万块钱,而且还不进医保,很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很多人因为费用问题放弃了治疗,我们只能尽量把导管反复消毒使用,在当时,这其实挺无奈的。”


朱悦琦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他的导师 李明华主任早在90年代就已经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早期探索。李主任将瑞典的神经介入技术引入上海,成为了国内神经介入的开拓者之一。


 “我导师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神经介入的第一批老专家,他带回来的技术让我们在动脉瘤治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虽然当时手术风险还是挺高的,能选择的器械也很少,但正是他的坚持和探索,才让我们有了后来的工作基础。”


李明华主任的早期探索并不容易。当时,许多医生对外科手术的依赖远远大于介入治疗。朱悦琦回忆道:“那时候,外科医生和我们介入医生之间经常争论,到底开刀好还是介入好。外科医生觉得开刀已经做了几十年,效果稳定,而介入医生还拿不出足够的循证医学数据,来证明介入的优越性。尤其是早期动脉瘤和颈动脉支架的治疗,大家一直在争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介入治疗的优势逐渐显现。


 “现在20年过去了,这个问题已经基本明确了。只要介入能解决的问题,微创治疗都是首选。至少70%-80%的动脉瘤现在都是通过介入治疗的。”


在朱悦琦看来,李明华主任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治疗,还推动了国内神经介入器械的研发和应用。朱悦琦提到:“我导师回国后,他有一个更好的想法——不只是栓塞病变的动脉瘤,而是从病变的血管着眼,去解决问题。他提出了‘覆膜支架隔绝重建病变血管’的治疗概念。”


这种理念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


2014年,朱悦琦在去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学习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介入治疗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15年前,美国的医生也已经意识到介入治疗是一个非常可靠的趋势,尤其是,随着血流导向装置等新器械的出现,介入治疗变得更加安全和有效。这让朱悦琦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朱悦琦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他从一开始就见证了介入治疗的魅力。他说:“从2005年就开始接触神经介入,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正是这些早期的经历让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了主流,我也很欣慰。”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3、拥抱创新

——在医工交叉的浪潮中前行

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渐渐引入可解脱圈弹簧圈等器械,该器械能沿细导管送达并自行成型,对治疗血管出血或动脉瘤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从那时起,朱悦琦打心里觉得,如果能有更多国产且质量稳定的器械,对病人,将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也许,正在这样的初心下,导师李明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覆膜支架等器械,以解决复杂动脉瘤的难治性问题。


"当时,我们在李主任的带领下,开始自主做研发新器械。我记得,围绕覆膜支架的光动物实验就做了大概100多只狗,"朱悦琦回忆道,"我们3-4位硕博士,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感慨,“有时候,为了做动物实验,甚至要熬到凌晨两三点。”


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在产业公司的支持下,科室团队成员在体内外模型中反复分析着支架杆和膜材的厚度,寻找着那个完美的平衡点。


"这就像是在钢丝上跳舞,厚了支架系统会变硬,薄了膜又容易破裂。"他们进行了数百次实验,用坏了无数个样品,就是为了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如何准确放到病灶;二,确保支架外的覆膜能够顺利打开。


朱悦琦还记得,第一代覆膜支架终于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时的场景,那天,导师李明华教授使用他们研发的支架救治一位瘤患者。显示屏上,支架缓缓展开,完美地贴合在病变血管上。那一刻,朱悦琦知道,团队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临床试验的成功让我特别希望新产品能尽快上市。但由于是创新产品,又没有可以对比的国外技术,药监局要求我们提供更长期的数据,"朱悦琦回忆道。这意味着团队要重新整理近十年的病例资料。那些日子里,他和团队常常工作到凌晨,整理数据、分析结果、撰写报告。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覆膜支架终于获得上市。


"创新这件事真的是十年磨一剑,"朱悦琦感慨道,"我当时觉得,这把剑终于可以救治更多患者了。”


这一刻,朱悦琦回忆起了团队坚持创新的艰辛与不易。这需要医生高度的参与,而不是简单地画个图纸让工程师去研发。他回忆道,“当时,我们和技术公司合作,工程师们围绕我们的反馈不断改进,必须改到我们满意为止。”


"其实,我们也明白,自主创新,首先要明白,做十个东西可能只会有一个成功,"朱悦琦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一开始的想法可能很好,但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很难。"


在朱悦琦看来,医疗器械创新最大的挑战是时间, 临床医生平时很忙,还要抽出时间来做医工结合,其实是很奢侈的。


"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其实是兴趣,如果你对这个产品抱有极大的兴趣和期待,就会愿意花时间去打磨它。那便会乐在其中。”


从最初的摸索到如今的突破,朱悦琦特别感慨,每一次突破都像是攀登一座新的高峰,虽然过程艰难,但当自己站在山顶时,就会特别兴奋,似乎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除了覆膜支架外,越来越多的器械公司提供了更加优质和高性价比的器械。这一切都代表着,中国医疗器械和介入技术的跨越。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技术都会随着中国医生的国际化,渐渐被世界各地的病人接受。”


image.png

image.png






4、在东西方医学的碰撞中成长

2014年的冬天,朱悦琦站在梅奥医学中心的走廊里,透过落地窗望着明尼苏达州特有的雪景。


这是他第一次走进这所全世界最好的医院。他在想,在明尼苏达州这片苦寒之地,怎么会诞生这么伟大的医院?


 "我们和美国顶尖的差异到底在哪里?"多年后回忆起初到梅奥的场景,朱悦琦的语气中依然带着一丝探寻。


第一次在梅奥跟台,朱悦琦就感受到了文化和行医方式不同的冲击。


当时,美国带组教授带着他做动脉瘤填塞。“他的第一句话就让我印象深刻,"朱悦琦回忆道,"他说,‘不要嫌我们做得慢,这就是我们的节奏。’"这句话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在朱悦琦的心里激起了涟漪。在梅奥的手术室里,朱悦琦第一次意识到,东西方医学理念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对"医疗安全"的理解上。


"美国医生的风格讲究安全第一,而不是效果或效率第一,"朱悦琦解释道,"他们的动脉瘤弹簧圈填塞量,在我们中国医生看来,是不够的,但他们坚持在医院规定的范围内操作,又是值得尊敬的。"


"美国医生的理论非常扎实,"朱悦琦坦言,"他们对国际上每一项技术的发展动态都很清楚。"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在取栓技术方面,美国医生能够详细分析每一项技术的优劣,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佳选择。"尽管这种理论优势在实际操作中和中国医生相比可能没有那么明显。


"从数量上来说,美国医生单个医疗中心一年的取栓病例数,可能只有数十多例,而在国内,我们很多医院的取栓手术量超过200多例,"朱悦琦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或许正是这样的数量差距,让中国医生在技术上比他们更熟练,操作上也更加自如。朱悦琦清楚地记得,一位美国医生在国际会议上讲了一个小时的取栓技术,但他实际操作中却相对较少。


"这种情况在美国并不少见,"朱悦琦补充道。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当朱悦琦展示自己一年完成500例手术的数据时,美国同行们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更是对中国医生刮目相看。


朱悦琦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会理解中国医生可靠的诊疗水平。这一切都与中国医生操作的海量手术及积极主动的医疗创新精神有关。


此外,朱悦琦觉得,中国医生应该更多展示疑难病例的处理细节和创新。这些创新往往能引起国外医生的共鸣,因为当他们理解了这些技术细节,就会对中国医生有更多的信任。


"中国医生最终将走向世界," 朱悦琦总结道,"也会在东西方医生的交流与碰撞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并为世界所接受。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我想,我们这一代医生有这样的使命——让中国医疗走向世界。"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晔问仁医(ShanghaiDoctor.cn)

从医学生到医学科学家如何转变?


朱悦琦

作为一名医生,我觉得,从医生到医学科学家的转变其实是一个从“学”到“创”的过程。记得刚从医学院毕业进入临床时,我主要是跟着老师们学习如何看病、做手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仅仅掌握临床技能是不够的,医学的进步离不开科研和创新。尤其是在头部的三甲医院,我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大量的病例和资源,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研究推动医学的发展?于是,我开始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师、科研团队一起合作,把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创新方案。这个过程其实很辛苦,比如动物实验、临床试验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只要想到这些研究可能帮助到更多患者,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现在回头看,我觉得从医生到医学科学家的转变,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好奇心和学习心,同时也要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晔问仁医(ShanghaiDoctor.cn)

介入科是否是一个多样化的学科?

朱悦琦

可以很肯定地说,介入科确实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学科。在医院,介入科有时候被称为放射介入科,有时候又叫脑血管病中心,甚至有的医院直接叫血管外科或介入科。这其实反映了介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灵活性。我刚进介入科的时候,觉得它的学科边界很模糊,但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这种多样性其实是它的优势。比如,一个脑血管病的治疗,可能需要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和介入科共同合作。这种跨学科的合作让我们的治疗更加精准和全面。所以,我认为介入科的多样化定位不仅适应了现代医学的需求,也为我们医生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晔问仁医(ShanghaiDoctor.cn)

介入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创新实践会是怎样的?

朱悦琦

我觉得,介入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技术的整合,二是医工结合。比如,未来我们可能会把脑血管、外周血管和肿瘤介入技术整合在一起,这样医生就能更全面地治疗患者。另外,我觉得医工结合是介入医学创新的核心。比如我们团队研发的产品,就是医生和工程师共同合作的成果。我们提出临床需求,工程师设计解决方案,最后通过临床试验不断优化。这让我非常自豪,因为我们的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帮助了无数患者。另外,我还特别看好人工智能在介入医学中的应用。比如在脑卒中的治疗中,AI可以快速分析大量影像数据,帮助我们更快地确定病变位置,这对抢救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我觉得未来介入医学的创新实践会继续围绕临床需求,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国际交流和合作。





晔问仁医(ShanghaiDoctor.cn)

是否能分享个临床医生的职业感慨与患者故事分享?

朱悦琦

其实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多故事让我感慨良多。我记得有一位小患者,他因为车祸导致颈动脉创伤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假性动脉瘤。当时我们面临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要么冒险用覆膜支架治疗,要么选择闭塞血管治疗。因为患者年纪小,血管特别脆弱,如果选择覆膜支架保护血管,手术风险较大,但效果会不错。孩子的家长非常信任我们,最终我们决定试一试。手术过程非常紧张,幸运的是,手术成功了。孩子术后恢复得很好,而且长期的随访显示他的血管也没有出现狭窄。这个案例让我深刻感受到,医学的进步不仅需要医生的技术和创新,也需要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每次遇到这样的病例,我都会更加坚定自己作为医生的使命感。





晔问仁医(ShanghaiDoctor.cn)

目前年轻群体脑卒中的上升趋势是怎样的,应该如何预防?

朱悦琦

近年来,我发现脑卒中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确实在上升。这其实和社会环境、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饮食也不规律,甚至有些人因为过度健身或者按摩不当导致血管损伤。年轻患者的脑卒中往往比较严重,因为他们的症状容易被忽视,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我觉得预防非常重要。首先,年轻人们要提高健康意识,不要觉得脑卒中是老年病。其次,改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比如,减少熬夜、少吃高盐高脂食物、适量运动等。另外,我建议大家要定期体检,尤其是那些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人。最后,我想特别提醒大家,健身和按摩虽然有益健康,但一定要科学合理,避免因为不当操作引发血管问题。预防脑卒中需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多角度预防才能真正降低发病率。





·END·




采访/龚芷葳     编辑/陈庆



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片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图片



image.png



Official WeChat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