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1点击:4390
葛勤敏
人世间,除了生死,都是擦伤
葛勤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胸痛学组委员,加拿大McGill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科技评价与评审信息系统评审专家,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课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然科学和教育研究等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参编《中国误诊大数据》等多本著作。担任Minerva Endocrinologica、Nephrology等SCI期刊审稿人。
在各种急危重症的综合救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尤其擅长急性肾损伤、多脏器功能不全、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高血压等的综合诊治。熟练掌握血液净化技术、呼吸支持技术等各项脏器功能支持技术。
第一视角
这里的喧嚣是永恒的。
这里是医院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这里的工作直接反映了医院的急救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这里是医务人员与死神鏖战的最前线,
昼夜晨昏,这里灯火长明......
这里是——急诊科。
半夜12点,同时接诊了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腹痛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时接诊到不同突发情况的急诊患者是急诊科的常态,此时所有急诊人就是冲锋陷阵在一线的勇士。
凌晨2点,院前120送入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急入抢救室,开放气道气管插管、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双路静脉扩容升压,抢救药品及时应用,持续抢救40分钟。
早晨6点,年轻患者突发晕厥,面对慌乱的家属,迅速测心电图、血糖、CT,诊断明确对症治疗,患者好转后离院。
上午9点,患者急性胸痛2小时,按胸痛中心诊疗流程规范,急查心电图、床旁poct示急性心肌梗塞,建议心脏冠脉造影介入治疗,入心血管内科进一步诊治。
中午12点,脑卒中溶栓患者,言语不清2小时入院,急查CT未见出血,血常规、凝血常规、肾功、电解质未见异常,NIHSS评分4分,dnt44分钟,溶栓后患者获益明显。本应是午饭时间,但患者就是重中之重,抢救患者就是急诊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些场景只是急诊科工作内容的缩影,当这座城市逐渐睡去的时候,总有人穿梭于守护生命的一线忙碌、战斗、焦虑、煎熬,甚至崩溃。我们熟知的抢救也仅仅是急诊科的一项工作,在这群急诊人中,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却绽放着大大的能量,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匠心医者获得者——葛勤敏。
见到她的那一刻,我颇为惊讶,管理全院急诊ICU病房的她是如此娇小,身着白衣,心有锦缎。走起路来娴雅、轻盈;而她的眼神里满是果敢与坚定。说起话来,声音清脆,铿锵有力,吐字清晰,很有穿透力。
从小就是学霸,小学中学一路保送,高中时一场生病让她决定学医,最终成长成千千万万普通人生命的门神。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病人对她更加信任,这不只是靠博学、靠专业,更是需要有真诚的交流,有原则的互动,才能让养护好这样的信任,也才能上升到超越生死的厚谊。
急诊是个小社会,不同类型的病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各种悲喜剧每天都在这里开幕、谢幕,而娇小的她却有一种别样的本领,在病人与家属面前,不仅自带的气场,更能设身处地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去交流、去安慰、去帮助。
在生死面前,她从不轻言放弃,她坚信病人若是有一线好转的生机,就有挽回的可能。
即使对那些今生无望的病人,除了遗憾,她也会让病人与家属感受到,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死亡也是诗,也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
1.缘起新华
葛勤敏生长于70年代的上海,那时黄浦、虹口的石库门老房子与木棚房彼彼皆是,上海独有的里弄里都是满满的烟火气,如今,很多老城厢已经改造,也许今天只有苏州河的两岸依然能看到那时上海滩的色彩。
她年少聪颖,成绩极好,从小学到中学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她选择医学作为自己终生事业还要从她高中的一段经历说起。高二时,成绩优异的葛勤敏在新华医院经历过一次住院,这段经历让作为病人的她体验到了疾病的痛苦与医生的伟大。当然,生病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命的体验,当生命遭遇重创,甚至濒临死亡的绝境之后,总会对自己的灵魂有一些冲击,有一些震撼。也就是这一次住院改变了葛勤敏的人生决定——“我要当医生!”,于是她高考所有的志愿填的都是“医学”。最终,葛勤敏以出色的成绩顺利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英七班。
学医自然是辛苦的,时间一天天过去,学习艰难时会觉得它很漫长,而顺利时又会觉得它短促。一天与一天不同,一日与一日有别,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葛勤敏把自己的基础越打越牢,这基础也为她日后把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融合起来做了充分的准备。春夏秋冬,流年逝水,五年一晃就过去了。毕业留校进入附属医院一切都顺理成章,而她去的医院就是帮她儿时构建“医生梦”的新华医院。
聊到为什么会选择急诊科时,葛勤敏回想起1998年进入医院时的场景,在经历了大内科2年的轮转后,她选择了又苦又累的急诊第一线,觉得那儿才是真正锻炼医疗水平的科室。她一干就是20多年,期间完成了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的学业。现在已在急诊科行政副主任岗位上任职多年。
水虽能流,不导则不通,人虽能智,不教则不达。谈到导师,葛勤敏对恩师的感谢溢于言表。“我的硕士导师是新华医院内分泌的苏青主任,他是我的科研领路人,也是一位知名内分泌领域专家”。苏主任非常强调重视基础科研,葛勤敏在他的指导下从科研小白逐渐成长为骨干,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时隔三年写了第一份国自然基金标书,当年就拿了国自然青年基金,做到这些离不开苏老师教会的科研方法。”
”
葛勤敏的博士生导师则是著名急诊专家潘曙明教授。接触过潘曙明教授的人都有一个共识:潘教授不仅眼光深远,还在教学上独树一帜,新华医院急诊教研室也是在潘曙明教授牵头下成立的。而现在,葛勤敏是教研室的教学主任,也负责整个科室的教学。
“除了教学、科研以外,潘教授对我科研方向的指导也让我很受益,原来虽然我研究生读的内分泌方向,但毕竟我的科室是急诊,我的研究方向一定是和急诊有关,课题也应该和急危重症相关,所以我国自然课题的研究方向结合了脓毒症和内分泌学科,这和潘曙明院长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是他建议我,课题要交叉,把硕士研究内容和急诊学科给结合起来。”在导师们的指导下,葛勤敏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有些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崭露头角。
2.司命天使
急诊是医院里最忙碌的科室,这里也是离死亡最近的科室。在这里,不只有救护车送来的各种事故外伤病人,这里也承担了很多其他专科危重症病人和肿瘤晚期病人的抢救和照护。也许可以说,这里是医院里离死亡最近的科室。在这里,病人可能会遇到任何问题,不管深夜还是凌晨,都很忙碌,终年无休。作为主管EICU的主任就需要身上自有一种干练、敏锐、有亲和力的气质,只有这样才能把控住各种场合,都需要快速从头到尾仔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了解病人的社会背景、家属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然后尽快抢救,同时适时做出判断。
当我问起从业生涯中难忘的、具有深刻印象的经历时,葛勤敏感慨道:“印象深刻的患者实在太多了。”是的,急诊ICU就是病人生死的最后一道门,我能想象出她看到过无数次由死而生的兴奋,无数次由生而死的遗憾。
曾经,有一位20来岁的小姑娘一下吃了150粒心律平(普罗帕酮)后被紧急送来新华医院抢救。心律平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是它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时它也会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就是导致心律失常。她,是想自杀。葛勤敏至今记得这位病人是周二的上午被送来急救。“这位病人送到我们急诊抢救室,来的时候很快出现了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人眼看就要不行了,所以这边我们是插管、除颤全都上去了,然后就是胸外按压,整整按压了两个小时!没有中断过。”这位病人后来送到葛勤敏负责的EICU1床。然后为这患者做血液净化、多脏器支持,当时抢救的思路是帮这位小姑娘迅速把毒物尽快清除出体内。“这病人在插管、上呼吸机,胸外按压后,2个小时之后心率回来了,然后就是后续脏器功能的支持,血液净化。当天晚上这位病人就神志转清了。“其实,一般出现这种心跳呼吸骤停、室颤,除颤以后往往有些病人可能脑功能损伤,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地恢复。但这个病人很顺利,她一共做了两次血液净化,很快呼吸机脱机拔管,最后成功地治愈。”
“有些自杀的人,自杀后其实就后悔了,我们如果能给她再生的机会,她会更加珍惜生命。”这位抢救成功的患者康复后,还时常来新华医院做志愿者,来帮助更多的病人,来感谢这所给她新生的医院。
还有一位脓毒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病人,在葛勤敏这里成功救治,他的家人决定把成功救治的这一天作为他的生日,每年庆祝他的新生。“这病人也是插管上呼吸机,我们做CRRT等脏器功能支持的。“他后来被成功治愈,治愈以后家属很感激,就把那一天作为病人的新生——像生日一样,每年这一天他们还会发微信给我。”
作为一名急诊医生,葛勤敏觉得不仅需要有把基础和临床结合以及多学科交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也需要能懂社会、明事理、会交流。“医生一定要是正直善良的人,想想看你当初做医生的目的就是很单纯的,或者是什么时候感动了你,或者什么事情触动了你,然后就想要做医生。所以我觉得医生的善良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急诊来说,因为急诊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这远不只是医学。”在抢救室、ICU里和病人的沟通,需要清晰地知道有些问题是因为疾病,有时候是因为其他因素,比如,家庭的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或者说病人自己有过不去的坎。“作为医生,作为一个人,我相信相由心生,保持正直善良,患者和家属会感受到你的真诚,这就是我和病人交流的基础,其次是对病人的信息掌握和医学知识。”
我感慨到,生的时候有份善良,与世界,与自然合二为一,将这心灵从自己的躯体里展现出来,就会给世界增添一份美丽。
3.迎接未来
医疗科技一日千里,葛勤敏也专注了若干研究方向,其中CRRT(连续血液净化技术)是她关注的重点领域。中国急诊的CRRT共识是新华医院急诊科牵头,由潘曙明教授牵头、葛勤敏主要执笔制定的急诊的CRRT共识。“其实我们CRRT的SOP(SOP:标准流程)对我们急重症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也就是肾脏替代治疗,这是脏器功能支持领域,CRRT也可以和ECMO(体外人工肺)联合。在我们重症病人中,后续会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这就涉及到肺、肾、循环系统的联合支持来对这些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我觉得这是将来也是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的。”说到专业,葛勤敏娓娓道来。我能看出在科室、教研室及学术活动的强度是巨大的,也是需要不断精进的。她勤于摘记,学懂了的问题不断实践、练习,她知道这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
新华医院急诊科无疑是极为忙碌的,也是压力巨大的,但葛勤敏却保持了一个颇具海派风格的爱好 —“看话剧”,她时常也会组织同事一起去观看各类话剧。在众多的话剧中,阿加莎克里斯蒂改编的话剧系列则是她的最爱,阿加莎的舞台剧充满悬念与推理,这又与急诊科面对每个病人时医生所经历的推理与判断异曲同工。在阿加莎的作品里,世上所有的人,其实都站在邪恶与善良的中间,他们可以是正义或是邪恶,剧情严密紧张却又很美,让人理解了什么是“恨”,因“恨”人会做什么,让在戏剧之外的观众,更能体会到恨的反面是什么?是爱,是善良,而这都是一名急诊科医生每天能看到,能经历的。
医学是人文,艺术也是人文,两者贯通,相辅相成。正如葛勤敏所感,成为一名优秀的急诊科医生,不仅需要努力和勤快,还需要贯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关注各专科的进展,此外,也需要生活的磨砺,对社会的洞察,对人性的体恤。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好急诊科医生。
一个人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所以对一草、一木、一粒沙尘都有一种亲切,在她的眼里,在新华的每一寸光阴都闪烁着独特的美,何况这里曾有过她的重生、她的足迹、还有她的未来。
晔问仁医 我们常说除却死生,人世间再无大事,因为职业的关系,急诊科医生往往是那个时常在处理“大事”的人。您在日常工作中是怎样处理这些大事和精准判断病因的? 葛勤敏 急诊科不仅处理头疼脑热、跌打损伤,也处理难题谜案,性命攸关。每一个推到医生面前的病例,就像一道道待解的题。患者的每一个症状、每一个检查数据都是这道题的“题面”。因此这个时刻我们要保持冷静并迅速帮助家属平复情绪,需要问清楚患者的既往病史。曾经遇到过一位患者,昏迷着被送到急诊来,心跳、呼吸、血压正常,关键的提示是瞳孔缩小,这个小细节帮助快速锁定方向,与中毒有关。我想所谓匠心,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线索可能藏在各种检查数据里,可能是一个小的症状。通过假设证明、证明假设,反复论证,这就像一个证据链。每个点都不是孤立的,然后再去找其中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再通过治疗去验证。在这个“侦查”过程中,“望、闻、问、切”最传统的方法不可忽视。 晔问仁医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那我们会遵循怎样的管理原则和机制,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葛勤敏 急诊是有严格的质控体系的,我们会依据急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依据急诊患者所需要的医疗资源,引导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救治。遇有批量伤病员、严重多发伤、复合伤等情况时,我们启用“急诊绿色通道”开展抢救,并立即报告有关职能部门。对疑难危重急诊患者,我们会及时安排抢救并邀请相关医师会诊,同时汇报上级医师或科室负责人;而我们的会诊医师会在10 min 内到抢救现场。 晔问仁医 我们熟知的抢救可能只是急诊科的一项工作,有人说急诊医生是干着急诊科的活,操着全科室的心,这话怎么理解? 葛勤敏 急诊是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急诊的诊疗过程中,需要广阔的视野和充分扩展的全科思维。有些患者来时呼天抢地、痛不欲生,却在稍加诊治后恢复往常,开开心心地离开;而有些患者平平静静的来到你的面前,却毫无征兆地人事不省,抢救措施用尽也回天乏术……能考虑到的疾病越多,才能对病情的估计越准确,避免漏诊误诊。我们急诊接活,十八般武艺都得有。努力用一元论的方法找到主要矛盾加以发掘,往往柳暗花明的答案就在拐角处。 晔问仁医 几乎每天都要面对五花八门的病例,生死攸关的抢救时刻,从这个角度,急诊科也是个“走心”的科室,是否遇到过情绪特别激动的患者或家属?我们是否也需要一个情绪出口? 葛勤敏 我在新华二十年有余,自98年进入新华、2000年进入急诊科,如今已是老员工了,回想当初还真是被家属骂哭过,可能每个急诊人都遇到过。我们和患者都需要情绪出口。这个时候首先得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情绪,同时又不能被情绪牵着走。谈话的技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取得患者的信任也很重要。这种信任不是没来由的:如实告知和预判患者的情况,并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同时尽快对症处理降低患者痛苦,对方心中有数,又看到了治疗效果,才能把慌乱降到最低。凭借对生命的无限敬畏,急诊人不分黑夜白昼,争分夺秒地战斗着。与患者共情让急诊人跨越了与患者内心交流的沟壑,它像一座桥梁拉近了医患彼此的距离,相互治愈。
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