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Doctor

ShanghaiDoctor - Where China’s Healing Wisdom Shapes Modern Medicine

杨运海|灯下刀鸣,刃破沉疴

Update time:2025-06-30Visits:25265

杨运海

灯下刀鸣,刃破沉疴

image.png

杨运海,上海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外科技术网"首席专家

上海市器官移植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胸部微创外科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工作组副组长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胸部肿瘤专业学组委员

吴阶平基金会肿瘤多学科诊疗基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image.png

总有些手指,在无影灯下飞翔。


手术灯是琥珀色的,悬在时间的断裂处。那些被疾病蚀刻的纹路,像叶脉在显微镜下舒展成星空。他,握着光的刻刀,在血肉经纬间寻找生命的拓印。


他站在无影灯下的样子…银色器械摆成星图,而他的手腕悬在生死之间,像提着两盏随时会熄灭的灯笼。那些被烟草熏黑的肺叶,被肿瘤侵占的纵隔,在他指间渐渐显露出原始的地形。


或许,这是最接近神明的时刻。


他在手术室里偶尔蹦出的幽默,总能让紧张的气氛瞬间融化。但转身示范缝合技术时,他的眼神又变得无比专注,仿佛手中不是丝线,而是连接生命的金线。


面对年轻的医生,自己的同行,他总会说:"记住,我们面对的不是病例,而是活生生的人。”

image.png




1、胸部肿瘤外科的快与慢

傍晚,胸科医院的手术室走廊沉浸在寂静中,2 号手术室的门已被推开。杨运海走了进来,推了推鼻梁上的 3D 墨镜,他的脚步沉稳而利落。


“快” 的背后是一万次重复的沉淀。杨运海的手术风格以 “快” 著称。曾有进修医生私下计时,一台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仅用时二十分钟。这样的速度,让不少同行怀疑他的手术视频是否经过加速处理。对此,杨运海只是淡淡一笑:“解剖结构就像熟悉的路,走多了,闭着眼睛也不会迷路。但对病人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每多争取一分钟,手术就可能更成功。”


来自麻醉医生的评价也印证了杨运海手术之快:“杨主任开刀最突出一个字就是快!一直有进修医师认为他在自己创办的外科技术网上的直播视频是加了 1.5 倍的快放,也一直有同行好奇他是不是使用了我们医院特殊的电刀等器械,甚至还想购买。非也!杨主任已在过万台的腔镜手术操作中对解剖入路了然于心,下手干脆利落,丝毫不拖泥带水。”


杨运海的快并非鲁莽,而是建立在极其扎实的解剖学功底和手术经验之上。每一刀、每一剪,都精准地落在最合适的层次,没有多余的动作,没有犹豫的停顿。他常说:“手术的快,不是追求速度本身,而是减少病人的创伤和麻醉时间。”


这种近乎本能的操作能力,源于二十余年的临床积累。每天清晨,杨运海总是很早就来到医院,反复研读当天手术患者的影像资料,在脑海中模拟手术路径。他习惯将 CT 影像转化为三维模型,推演可能遇到的解剖变异。“手术就像下棋,” 他曾说,“高手走一步,已经看到十步之后。”


“慢” 的细节决定手术成败。尽管手术速度快,但杨运海对细节的苛求近乎苛刻。他要求团队在术前必须明确每一个步骤:病灶的具体位置、手术入路的选择、可能遇到的血管变异,甚至器械的摆放顺序。他的手术室里,没有 “大概” 和 “差不多”,只有 “必须” 和 “确保”。


“手术的快,是建立在慢的积累上。” 杨运海说,“如果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就会浪费时间在犹豫和修正上,反而拖慢整体进度。” 他尤其强调解剖层次的清晰分离,认为这是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的关键。“叶间裂就像一张纸,撕得不好,就会破;但如果找到正确的层次,轻轻一推就能分开。”


手术时,杨运海的那副 3D 墨镜,也是他的标配。有人误以为这只是杨运海个性的一部分,但实际上,正是这副墨镜能让他为在长时间手术中保护视力、减少屏幕眩光的习惯。手术中,他很少说话,总是全神贯注地盯着显示屏,手中的电钩和超声刀如同延伸的手指,精准地完成每一步操作。


“在手术室里,最怕的就是分心。” 杨运海说,“每一台手术都是新的挑战,即使做过一万次,也要当作第一次来做。”

image.png

image.png




2、从零开始的医学慕课

2022年初春,上海胸科医院的手术室里,杨运海完成一台高难度手术后,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即离开。他拿起手机,对着刚录制的手术视频开始配音讲解:"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支气管残端的处理……"这是《胸外视频》微信公众号诞生的第一个教学视频。


起初,这只是杨运海的一个简单想法。传统学术会议时间有限,手术直播往往来不及详细解说。他决定创建《胸外视频》,为每个手术步骤配上精准解说。第一个月,关注者不过百余人,大多是本院同事和学生。但很快,公众号上的视频在业内微信群流传开来。


"杨主任,您那个视频我反复看了七遍!"甘肃某县医院张医生的留言让杨运海意识到,这些内容对基层医生的价值远超预期。他开始系统性地录制:从基础缝合到复杂重建,每个视频都像在制作一部微型外科教科书。


随着内容积累,简单的公众号已无法满足需求。


2022年,"外科技术网"(www.surg-video.com)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有解说的手术视频网站’。” 杨运海说。


这个专业平台设有分级课程体系:基础医师可以学习基础操作规范,资深医师则能观摩罕见病例处理。最受欢迎的是手术难点解析的内容,参与的医生会选取典型手术视频,逐帧分析关键点。


在网站留言簿,杨运海常常会收到这样的留言:"通过平台学习后,我完成了本院首例单孔胸腔镜手术。"这样的反馈越来越多。到2024年,经常关注网站的人数突破万人,其中大部分来自地市级以下医院。


2024年底的一次线上会议,来自17个省份的200多位医生同时在线观看杨运海演示的"复杂纵隔肿瘤切除"。直播结束后,讨论持续到深夜。


最让杨运海自豪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各地医院和医生的反馈。


“来网站看手术的,有来自新疆的三甲医院外科医生;有来自江西的基层主刀医生,有来自江苏的区域三甲医生。他们对我的平台非常认可,经常和我们互动。这让我非常开心,也很有成就感。”


如今,打开"外科技术网",能看到很多新新视频和新栏目。而杨运海依然坚持亲自审核每期核心教学内容,他说:“看到地市医院的年轻医生们通过平台成长起来,就像看到无数个无影灯在各地亮起。”


从最初一个人的坚持,到现在全国各地医生的参与;从几个手术视频,到系统的继续教育平台。这把通过互联网传递的手术刀,正在帮助中国外科医生共同提高,互相学习。


正如一位用户在留言区写道的:“这里没有大医院的围墙,只有求知若渴的我们,和倾囊相授的你们。感恩,感谢。”

image.png




3、患者和队友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当医生的就是要以患者之中心。"


在上海胸科医院肿瘤外科,这是杨运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医疗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他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了每一个细节。


术前评估时,杨运海总会亲自查阅患者的影像资料,反复推敲手术方案。"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个体,"他曾说,"就像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位患者的解剖结构都有其特点。"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许多复杂病例在他手中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医患沟通方面,杨运海颇有心得。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会耐心解答患者的每一个疑问。曾经有一位来自偏远地区的患者回忆道:"杨运海讲解病情时,总会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让我这个外行也能明白。"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让许多患者倍感温暖。


在控制病人看病成本方面,杨运海尤为关切。他常说:“我们常常说的不忘初心,对我们医生而言,就是要始终牢记治病救人的本分。”


杨运海的专注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对病人的全程关注。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他都会亲自跟进,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最优。


而在手术台上,杨运海偶尔会冒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话语。"大哥,你的镜子扶得我都头晕了!"这样的调侃,总能指出问题,又缓解了紧张的气氛。当遇到相对简单的手术时,他也会幽默地说:"这台太简单了!Nonono,我们要低调……"这种举重若轻的态度,往往能让整个团队放松心情,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在专业问题上,杨运海的较真也是出了名的。他常说:"医学是严谨的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有一次,他发现手术器械的摆放顺序不符合规范,立即要求重新整理。这种对工作极为严谨的态度,也让自己的同伴一丝不苟。”


而对于科室年轻医生的培养,杨运海的要求极为严格,因为他知道,手握手术刀的力量与责任。他常说:“手术刀不是玩具,每一刀都关系着病人的生命。”


在他的带领下,年轻医生在术前必须熟记手术流程,甚至要模拟如何处理突发情况。杨运海经常会在晨会或术前讨论中提问:“如果术中遇到意外出血,你该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考验了年轻医生的专业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杨运海从心底里希望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保持冷静,并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外科医生的成长,没有捷径。”这是杨运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认为,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思考,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每一次手术都是对医生技术和心态的双重考验,而这种考验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个人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状态。


杨运海之所以如此严格地要求年轻医生,不仅仅是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够独当一面、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优秀外科人才。在他看来,严格的要求是对病人负责的表现,也是为年轻医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方式。通过这样严格的训练和指导,杨运海希望能够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成为更加优秀的外科医生,继续守护更多患者的生命健康。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龚芷葳

您曾提到过一个难忘的病人,他给了您很多启发,能展开谈一谈吗?

杨运海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病人。一位中年男性,局部晚期肺癌,病理证实,清扫淋巴结全部都是转移的。说实话,当时看到CT片子的时候,我心里是没底的——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基本都被判定为手术禁忌症了。


但病人和家属那绝望中带着最后一丝期盼的眼神,让我实在说不出"放弃"这两个字。我记得特别清楚,病人拉着我的手说:"杨医生,我知道希望不大,但这是我最后的尝试了。"那一刻,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尽全力一试。


手术那天,我们团队做了最充分的准备。打开胸腔后,情况比影像显示的还要糟糕。我几乎是屏住呼吸,一点一点地分离,生怕伤到任何一个重要结构。几个小时的手术,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术后,这位病人出院了,也就没有联系过了。


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六年后的一天,我正在门诊,突然听到有人喊"杨医生"。抬头一看,竟然是那个病人,他的生存期已经超过了五年。他专程来看我,告诉我各项指标都很稳定。


这件事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作为医生,永远不要轻易给病人判"死刑"。医学的边界在哪里,有时候真的说不准。现在每当我遇到类似的疑难病例,就会想起这个病人。他不仅活下来了,还活得这么好,这就是对我们医生最大的鼓励。


龚芷葳

您来到上海胸科医院已经不少年了,能谈谈工作的感受吗?

杨运海

来到上海胸科医院工作,可以说是我职业生涯最重要的转折点。这里不仅是中国胸部肿瘤外科的发源地,更是汇聚了最顶尖的医疗资源和最优秀的专业人才。记得刚来的时候,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疑难病例,从简单的肺结节到复杂的纵隔肿瘤,这些宝贵的临床经验是在其他医院很难获得的。


龚芷葳

您提到您非常佩服罗清泉主任,能详细谈一谈吗?

杨运海

罗主任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老师之一。他有着老一辈专家的严谨作风,又保持着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最让我钦佩的是,他始终鼓励年轻医生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


龚芷葳

作为资深胸部肿瘤外科专家,您认为医生这个职业最独特的地方在哪里?

杨运海

这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很多年。与其他职业相比,医生的每个决定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家庭幸福。就拿我们胸部肿瘤外科来说,一台手术从准备到完成,往往要经历数十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百分之百的专注。技术可以创新,但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我常对年轻医生说,我们追求的不应该只是手术的成功率,更要关注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及随之而来的责任感和压力,可能是医生这个职业最独特的地方。也正是这种特殊性,让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


采访/龚芷葳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Official WeChat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