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 time:2025-07-17Visits:4327
姜大朋
托起希望的力量
人物介绍
姜大朋,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肿瘤科二病区主任/外科党总支书记/肿瘤科支部书记
o 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o 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
o 上海市抗癌协会儿童肿瘤专委会秘书长
o 上海市市级医院小儿外科专科联盟秘书长
o 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外科学组委员
o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儿童肿瘤专委会常委
o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力保存专业委员会委员
o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特约编委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编委
他,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黑土地的记忆,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带着泥土的芬芳。他曾是那个在麦浪中奔跑的少年,指尖轻触着每一片叶脉,仿佛能听见植物沉睡的鼻息。如今,他披上了白大褂,手握手术刀,站在无影灯下,用同样的细腻与专注,探寻着生命的奥秘。
命运的轨迹从未笔直,它像一条曲折的小径,时而陡峭,时而平缓。他曾梦想成为科学家,却走进了医学院的大门;他曾渴望在成人普外科挥洒汗水,却因机缘巧合,转身投入了儿外科的怀抱。每一步,似乎都在命运的捉弄中前行,却又在无意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儿外科的手术台,是他新的战场。每一刀,每一针,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像雕琢艺术品般,精雕细琢,力求完美。
从北方到南方,他带着黑土地的深厚、坚韧与执着,踏上了新的征程。黄浦江畔,他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却让他更加坚定,就像一棵扎根于大地的树,向着阳光生长。
这便是他的故事,写满了对生命的探索与热爱。在命运的拐角处,他一次次转身,却从未迷失方向。因为,他始终记得,那个在田埂上聆听植物呼吸的少年,始终记得,那身白大褂背后的使命与责任。
1、乡愁,医梦
在祖国北部一个依山而建的资源型小镇(以硫磺矿藏闻名),一位少年伴着层叠的山峦和粗粝的风沙长大。空气中混杂的硫磺气息与草木清香,烙印着他关于故土的最初记忆。
黑土地赐予他的礼物,藏在每片家乡的叶脉里。
曾几何时,这位时常在六月麦浪中赤脚奔跑的男孩,能闭着眼描摹出苘麻叶掌心的纹路,说得出益母草花序里藏着几层秘密。当城里的孩子在塑料城堡玩耍时,他的王国是缀满露珠的苍耳丛,是七星瓢虫振翅时抖落的金粉。暮色漫过玉米地时,总有个单薄身影蹲在田垄,指尖轻触马齿苋蜷缩的花苞,仿佛在聆听植物沉睡的鼻息。
曾经,他特别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可命运,总是那般的捉弄人,让他考上了医学院。
至今,他还清晰的记得,哈尔滨医科大学的解剖室漂浮着的福尔马林气味,也是在这里他找到新的秘境。
"说来也怪,那些拗口的医学术语,我很快就能记住。" 每当老师台上讲完,姜大朋书上一扫,知识点就自个儿往脑子里钻。考试前同学们挑灯夜战,他倒是能腾出大把时间,去图书馆啃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书。
他如鱼得水般在医学海洋里畅游,却总忘不了儿时对花鸟鱼虫的痴迷,甚至把《本草纲目》成了枕边书,成了自己闲来无事时翻阅的“闲书”。
五年寒窗,从生物到病理,从理论到临床,姜大朋渐渐品出了医道真味。"看着病人康复,那种成就感。"他眼神坚定,“这身白大褂,终究是要穿到底的。”
本科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就到了考研季。姜大朋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眼前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医学之路。凭借优异的实习成绩,他本可轻松迈入成人普外科的门槛——那是一个令众多男生向往的科室,手术台上刀光剑影,处处彰显着外科医生的英勇气概。
"主任打量了我几眼,说我这身板,怕是扛不住大手术。"姜大朋回忆道,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他说成人普外科需要体力,需要耐力,更需要…身高。"他自嘲地笑了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白大褂的衣角。
然而,命运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姜大朋打开了另一扇窗。他顺利考取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小儿外科研究生,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医学征程。
从此,姜大朋转身投入了儿外科的怀抱。
“儿科的手术,要求更精细,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活儿,精细与认真极为重要。”
就这样,一个本可能成为植物学家的少年,总是站在在命运的一个个拐角处,成了一名儿外科医生。他用与生俱来的天赋,将儿时的好奇心,在这新的道路上走得比谁都坚定。
走进小儿外科的诊室,姜大朋第一次见到了韩福友教授。在手术室,韩教授的动作总是干净利落,每一个细节都追求完美,仿佛在雕琢一件艺术品。
"韩教授对我们的要求近乎苛刻。"姜大朋回忆道,"他说,每一个交到我们手里的病人,都不能出任何差错。刀口缝合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连一针裂开都是零容忍。"在韩教授的严格指导下,姜大朋从最初的懵懂,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儿外科医生。
三年硕士时光转瞬即逝,姜大朋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他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表面上看我性格温和顺从,其实内心有着不为人知的倔强。"姜大朋坦言,“父母的支持给了我勇气,让我决定继续在医学的道路上攀登。”
博士导师李昭铸教授,是小儿肝胆外科的大师。就在姜大朋入学那年,学校出台了新规:博士毕业必须发表英文论文。"那段时间的压力,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姜大朋说,“有同学直接把钢丝床搬进了实验室,我也常常熬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一早又要赶去手术室。”
在实验室的日日夜夜,姜大朋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个蹲在田埂上观察昆虫的少年。只是这一次,他的研究对象变成了肝胆组织,显微镜下,他探寻着生命的奥秘,用手术刀谱写着医者仁心。
"有时候在手术台上,我会想起韩教授的话:‘医者如匠,精益求精。’"姜大朋说,“现在,我也要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儿外科的领域里,继续攀登医学的高峰。”
2005年,姜大朋考取博士的那一年,生活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第二年,他与同为医护工作者的妻子步入婚姻殿堂。然而,新婚的甜蜜很快被现实的压力冲淡。"每个月260元的博士补助,连坐公交车的1块钱都要精打细算。"姜大朋苦笑道,“结婚头两年,我们连要孩子的念头都不敢有。”
哈尔滨的寒冬凛冽刺骨,漫长的求学之路也异常残酷。然而,在这段艰难岁月里,姜大朋却感受到了来自导师的温暖。"两位导师真的是手把手教我,'手把手’这个词对他们来说,不是形容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动作。"姜大朋回忆道,“韩教授脾气耿直,容不得半点错误,但一旦出了问题,他又会挺身而出,为我扛下所有。”
2008年,姜大朋博士毕业,手术技艺突飞猛进。"稳"成为了他手术的最大特点。术前充分的准备,让他在手术台上游刃有余,没有一丝迟疑。"博士毕业后,我发现自己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姜大朋说,“对很多事情有了多角度的看法,更加包容和理解。这些变化,对完成一台手术也有很大的帮助。”
做住院医生时,导师给了姜大朋一个难得的机会——一台小儿髋部手术。"手术难度不小,对住院医师来说是很大的考验。"姜大朋回忆道,"导师在手术室外踱步,为我保驾护航。"手术最终成功,患儿恢复良好,只是刀口略显歪斜。“还是紧张啊,第一次面对复杂的手术,汗流浃背。”
2012年,姜大朋前往匹兹堡进修一年半。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来自上海的医生。"空闲时,大家会聊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姜大朋说,“我对上海隐约有了一种期待,觉得那里可能更适合我。”
2013年,国外进修结束后,姜大朋回到哈尔滨,心中已有了南下上海的打算。不久,在好友的推荐下,他从北方南下,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泌尿外科安营扎寨,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在柳瑞军的记忆里,家中有一位深受乡邻敬重的长辈,是位医德高尚、术业精湛的传统中医。看着长辈用银针草药解除病痛、看到乡亲们提起长辈时眼中闪烁的信任与感激,少年懵懂地感知到,医术,可以成为连接希望、点亮生命的桥梁。
在那个年代,小镇的医疗如同荒漠中的绿洲,弥足珍贵却难解干渴。 一次突如其来的重疾,让少年及其家人饱尝辗转求医、焦灼无助的滋味。这段刻骨的经历,加上长辈那句朴素却有力的期望——“学医吧,不为别的,只为亲人、为自己也能握有一份抵御病痛的力量”——如星火般,悄然点燃了他内心的方向。
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机会, 少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被送到一位重视学识的亲戚家中寄宿。亲戚家中的氛围充满了书香和对知识的敬畏。在严而有爱的引导下,少年勤勉不辍,最终以极为优异的成绩叩开了当地首屈一指的重点高中大门。
临近改变命运的高考, 那份源于亲身经历和长者期许的“医者仁心”种子,已在心中发芽。他没有太多犹豫,将医学院校作为第一志愿。凭借扎实的积累,他顺利进入了高等医学殿堂。
医学院的时光像浸满了汗水与专注的实验记录本。 五年间,他将勤奋化作阶梯,稳稳地步入了优秀毕业生的行列。对医学深度的追求并未止步,他选择继续攀登学术的高峰。
一个收获的时节,来自祖国东部、蜚声国际的一座医学中心递来了橄榄枝——一份珍贵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对于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地区走出的学子而言,这不仅是一张录取书,更是一次与最前沿医学知识并肩的可能。 那一年的整个区域,能获此机会者寥寥无几。
怀着憧憬与一丝对未知的忐忑,他踏上了南下的征程。数日的旅途,硬座车厢里铁轨单调而坚韧的哐当声,成了追逐梦想的背景音。 抵达那座以黄浦江为标志的繁华大都市时,已是灯火阑珊。几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带着行李,在城市霓虹中摸索着寻找学院的大门。第一夜的落脚处,仅是一张简陋的床铺。 不熟悉南方湿热气候的他们,在夏夜微风的疏忽下,与嗡嗡作响的“新邻居”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醒来时,满身是新鲜的红点。
人生际遇总是充满巧合。就在他入学的节点,这所历史悠久的医学院与一所在综合实力上享有盛名的顶尖大学完成了意义深远的合并。 这意味着更广阔的平台、更丰富的资源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兴奋之情自然流露。
在新融合的顶级学府里,这位来自西北的学子如饥似渴。 阶梯教室里的每一堂课,实验室里亮至深夜的白光,都见证着他如海绵般汲取、转化的执着。集中理论学习期结束后,他走进上海一家声誉卓著、病患如织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以儿科和综合实力著称)开始临床轮转。 在那里,书本上的文字在查房、问诊、手术观摩中变得鲜活生动。在前辈名医的点拨与自身实践的反复锤炼下,他身上属于合格医者的那份沉稳、审慎与责任感,日渐清晰。
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转折点。 面对多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他最终选择握紧听诊器,投入医疗实践的第一线,加入了申城另一家同样以技术精湛、实力雄厚著称的百年名院——第六人民医院。
回首往事,那些凌晨伏案苦读、顶风冒雨去图书馆、在陌生城市彻夜不眠的日子,虽然饱含辛劳,却沉淀为一种带着回甘的醇厚滋养。 正如同事们常说的那句话:“当医生的辛苦,是值得的。”这不仅是他的体悟,也是无数从医者共同的信念之歌。
2、向海而生
初到上海,姜大朋心里产生了一些陌生感,这里有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上海新华医院小儿泌尿外科在全国享有盛誉,前来求医的患儿病情往往复杂多变,手术难度极高。"这里4级手术量很大,前半年真的是硬挺过来的。"姜大朋坦言,“非常焦虑,到处‘偷学’。”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两位良师益友。徐卯升教授技术精湛,为人谦和,对姜大朋非常关照;耿红全教授虽只比他大六七岁,却经常为他创造手术机会,极力推荐他主刀。"两位老师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姜大朋感激地说。
然而,挑战远不止于此。2013年,全国腔镜技术突飞猛进,而姜大朋恰巧在国外进修,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根本没有机会接触腔镜手术。"回国后,腔镜遍地开花,而我连调试腔镜都不会。"姜大朋回忆道,“此刻如何在上海’生存’下去都是问题。”
北方汉子的韧劲和不服输的精神再次被激发。作为副主任医师,姜大朋开始带着住院医生工作。那时候,姜大朋甚至向比自己年轻的医生学习过。
"当时,护士开玩笑说,下级医生做手术还进来看啊,我说,不是来看,是来学。"姜大朋笑着说,“年轻医生对我特别好,告诉我每位老师的手术特点。他们做的时候,我就进手术室看,不管是比我年长还是年轻的医生,我都能低下头去学。”
尽管感到害羞、难为情,但为了站稳脚跟,姜大朋只能厚着脸皮。"我看手术、看视频、找机会练习。护士、麻醉师经常吐槽我,手术要做到晚上十一二点,我只能陪着笑脸。"姜大朋说,“怎么说呢,我没有退路,必须突破自己。半年后,各种各样的手术都遇到了,心里才逐渐有了底气。”
姜大朋还记得,第一次独立做气膀胱双侧输尿管再植手术时的情景。患儿是输尿管双侧反流,微创手术做了四五个小时。"全身都湿透了,下手术台时几乎走不动路了。"姜大朋回忆道,“但是做完后,我觉得’内心敞亮’,这道关过去了,也就成了’常规’。”
"这是必须要突破的关口,无论怎么样,我是个外科大夫,不可能做一辈子简单手术,医学这条路,只能进,不能退。"姜大朋坚定地说。
2018年1月,姜大朋被引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泌尿外科担任科室副主任。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做一名卓越的外科医生,手术台,便是自己的征战沙场。
心无杂念,忘我兼忘世。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姜大朋继续书写着他的医者传奇。
在姜大朋看来,小儿医学的特点——随着生命的成长,很多器官还在变化、自我修正。医学手段的治疗,要尊重生命客观规律。在发育过程中,输尿管的粗度、长度等都在变化,因此要分析指征,再来判断要不要手术。"他有许多随访的患者,家长最初焦虑地要求手术,但在他的坚持观察下,最终自愈,家长们感激不已。
姜大朋对手术的要求近乎完美。在他看来,一次完美的手术,首先是制定最佳方案。例如输尿管过粗,要做怎样的裁剪,要注意什么事项,术前都要做好精确的战略规划。他甚至不允许自己术中发生出血或意外。“看见一根很细的血管,即使不会造成大出血,也要处理一下,一定要达到100%的安全性。”
细节决定成败,姜大朋对此深信不疑。对于尿道下裂术后拆敷料的时间把握,他要求非常严格。拆早了,血还没止住,会渗出来,影响愈合;拆晚了,压制太久,容易造成坏死。连纱布的包扎松紧,他都有自己的要求。很多时候,拆开纱布,干净利索,极少的出血,这才是他追求的。
"如果是身体内部的器官,术后出血是看不见的,止血一定要彻底干净,以免形成大血肿。"姜大朋说,“但对于暴露在身体外面的器官,可以靠压迫止血。如果把血管口都’烫’死,会影响血液循环,也会影响愈合。”
手术的功力不仅在刀上,更在点滴的细节中。"把细节做到极致,是对生命的热爱。"姜大朋深情地说,“这世间万物本就珍贵,更何况是,托付在我手里的生命。”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每一次手术,都是一次生命的重塑,每一次决策,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他用精湛的技艺和仁爱之心,守护着每一个幼小的生命,在医者的道路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3、“肿瘤科的未来,在于精细化、
个体化、多学科协作。”
如今,姜大朋担任起了科主任的重任,他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他说,自己是一个一直有危机感的人,担下了科室就必须对得起这样的责任。
对未来,姜大朋对科室有着自己的规划与设想,他希望科室能够成为一个真正融合、各方面齐头并进的团队。他强调:“我希望科室能真正融合内科,外科,整体发展。”在他看来,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应该共同推动科室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主导。
对于手术能力的提升,姜大朋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手术能力一定要精进。”他认为,不断提升手术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提高科室的整体实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计划引进更多手术技术精湛的医生,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以确保科室成员能够不断进步。
姜大朋还希望科室能够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科室,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积极的学习氛围,使科室成员能够在专业上不断进步。
而在病种方面,姜大朋希望科室也能形成自己的病种特色,比如:围绕软组织肿瘤,神经母细胞瘤形成独具特色的治疗体系。
“还记得,我刚刚在宣传说我要搞软组织肿瘤的时候,有个患者来了。”姜大朋回忆起一位来自广西的13岁女孩,她因初次手术不彻底,导致肉瘤复发。她后背的瘤已经切过了,刀口也很大,那么我再次切的时候,我不管怎么样,我要保证它切缘是阴性的,我一定要给人家完整切。”他的语气坚定,“因为肉瘤要求我们是你不要说初切了,就是二次切再做再切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你万无一失的或者100%的不能留一个肿瘤细胞在里面。”
当时,姜大朋很欣慰,因为这意味着国内已经有病人关注到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可以解决软组织肿瘤的问题。
“那时,在全国儿外科肿瘤医生里边,做肾、骨、肝肿瘤的还是挺多的,但软组织肿瘤的相对较少,可能是因为软组织肿瘤往往比较复杂,所以大家可能并不那么专注。有病人来我们科室,这的确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欣慰。
对于神经母细胞瘤的挑战,姜大朋也颇有心得。
“曾经有一位来自安徽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他的肿瘤把肾动脉、肾脏血管、腹主动脉、腔静脉全都有包绕的,肠系膜血管都有包绕的。毕竟为了救孩子,我就做了这台非常复杂的手术。”
然而,术后的并发症让他压力巨大。术后渗液情况严重,引流管半年都不能拔除,家长因此质疑手术是否出错,面对半年来引流管一直漏水的状况,姜大朋不仅要不断安抚家长,还得安排门诊随访,让患儿带管回家。半年后,这位患儿的情况得到了好转,家长也渐渐理解了他。
“那一次,对我而言,真是一种煎熬。如果当时不做手术,这个孩子的命就没了,但如果选择做如此复杂的手术,我们医生的压力真的很大,真的非常感谢患者家属对我的理解。”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会陆续给他推荐病人给姜大朋,这何尝不是一种“信任的升华”呢。
肿瘤治疗往往只是治愈的关键一步,生育力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
“生育保护也是我们团队最早开始探索的领域之一。”姜大朋的声音中透着一份自豪,“因为肿瘤治疗中的化疗和放疗会对性腺造成损伤,导致卵子或精子丧失,进而使患者失去生育能力。”
他回顾了这一创新技术的起步与发展:“从2021年开始,我刚进入这个专业领域时就萌生了这个想法,随后逐步付诸实践。但起初,许多家长并不接受,他们认为治疗肿瘤才是当务之急,生育保护显得无关紧要,毕竟孩子的生死都还未可知。”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项技术逐渐赢得了认可:“后来,陆续有患者主动来找我们寻求帮助。虽然生育保护在儿童肿瘤外科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实事求是地说,其中涉及大量的协调工作和手术细节,但这些手术本身并不一定复杂。”姜大朋总结道。
就这样,在艰难的摸索中,姜大朋摸索着科室的未来,从一点一滴的细节规划着未来的蓝图。而空闲的时候,姜大朋时常会独自站在手术室外的走廊,默念着心中的“医者誓言”。
有时手术结束后,他才看到家人发来的信息:“今晚能回家吃饭吗?”他最常见的回复是:“还有一台手术,结束后就回。”
“救病治人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责任。”姜大朋说“无论未来多么艰难,我都会坚持走下去,为每一个孩子争取活下去的机会。”
龚芷葳
姜主任,您提到在管理上有时会显得“不太近人情”,能否具体说明一下您的管理理念和期望?
姜大朋
是的,我在管理上确实比较严格,尤其是在工作纪律方面。我要求科室成员必须专注于工作,不能有任何懈怠或不专业的行为。比如,如果发现有人在上班时间闲聊、看电影或者刷视频,我会立即采取措施,甚至调岗。我的目标是营造一个高效、专注的工作氛围,确保科室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龚芷葳
您如何看待患者送红包的现象?您自己会收吗?
姜大朋
我理解患者送红包是出于感激,就像过去送鸡蛋表达谢意一样。但我始终坚持不收任何红包,这是我的职业操守和家庭教育决定的。即使经济上并不宽裕,我也认为医生的专业能力和诚信比红包更重要。从医以来,我从未收过患者一分钱,因为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原则。实事求是、对得起良心,才能赢得患者真正的尊重。
龚芷葳
您对年轻医生的培养有什么特别的计划或期望吗?
姜大朋
我对年轻医生的期望很高,希望他们能够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如果发现某位年轻医生在学术上有潜力,我会尽力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如果发现他们不适合当前岗位,我也会及时调整,确保科室内外科能够齐头并进。我认为年轻医生是科室未来的中坚力量,必须加以重视和培养。
龚芷葳
您提到未来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能否具体谈谈这些挑战以及您的应对策略?
姜大朋
目前我们科室仍然面临很多挑战,比如病人排队等候的情况仍然存在。但我也注意到,随着人口下降的趋势,未来某些病种的数量可能会减少,这让我感到有些紧张。我是敏感型的人,一旦发现某些指标有下降趋势,就会立即思考如何应对。我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提高服务质量或优化流程,以确保科室的持续发展。
龚芷葳
最后,您对科室的未来有什么期望或愿景?
姜大朋
我对科室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我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科室能够成为一个技术精湛、团结协作的学习型团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虽然目前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持续努力和改进,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采访/龚芷葳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