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 time:2025-08-05Visits:3973
李轶
是卫士,是勇者,
是“轶”如既往的“铁”肩担当
李轶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政副主任、神经外科(北部)执行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高访学者、第九届十大杰出九院人。
擅长领域 致力于脑卒中急救流程和绿色通道的建立,掌握全部脑中风的救治技术,擅长颅内外动脉狭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病的治疗,率先建立脑卒中一站式的全疾病周期救治体系,并充分发挥药物、介入与手术联合救治的优势,显著提高脑卒中的救治效果。 门诊丨手术 神经外科(北部)执行主任 年门诊量>1500/年,通过一站式脑卒中救治体系及脑卒中全疾病周期救治平台,每年大量的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科室2024年脑卒中手术量较2018年增长了二十余倍,作为个人还担任急诊取栓及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带教导师。 科研丨创新 在国内较早开展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取栓再通手术,提出了“取栓桥接去骨瓣减压复合手术”治疗重型急性脑梗死的新理念并推广;实时跟进国内外新技术和新理念,近年开展十五项九院首例脑血管病相关手术,作为执行主席连续主办五届滨江神介高峰论坛。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创建了“脑卒中防治宣传手册”“颅内动脉瘤十问”等科普系列;获批2024年上海交大医学院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神经介入基础理论与实践。近年来围绕脑卒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面上项目2项;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课题3项,其中1项获得优秀结题;第九人民医院-上科大交叉基金1项;作为分中心负责人主持1项申康三年重大疾病多中心研究项目和1项申康三年临床科研项目;作为研究者发起两项脑血管病主题的临床研究;作为主要参与人进行1项多中心医疗器械试验;课题科研经费超500万。申请及获批的脑血管病相关专利9项,现有1项正在转化中。 社会职务 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与他交谈,你很难不被他那份踏实感所感染。温和的笑容,透着笃定,莫名让人觉得心安。
说起他的学生时代,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少年意气风发的模样——一个在篮球场上追逐奔跑的身影,脚步轻盈如风,自由自在。谁能想到,命运之笔轻轻一转,便将这位追风少年带入了医学的世界。
曾经那些疲惫浸透的日夜,手术台上不灭的灯光,全是对他工作“量到质”飞越的认证。因过度疲劳让他耳朵引发间歇性失聪,那份身心俱疲的煎熬可想而知,但他的脚步却未曾因此停滞。或许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深切地明白:一位真正的医者,在经历风霜之后,更应懂得如何成为他人生命里的那束光——不仅仅是守护病床上的患者,也包括并肩作战的伙伴,以及翘首以盼的亲人。能为他们在关键时刻传递更多的力量,这便是医者仁心最温暖的注脚。
他坚信着,自己每一次精准操作的手,托举的不只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是无数个家庭沉甸甸的期盼和望向未来的勇气。
1、从医之路: 偶然与必然中锁定医者坐标
回首往事,李轶常常感慨:“人生有很多偶然,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又有偶然。” 命运的齿轮就这样悄然转动着,将一个个偶然串联成了必然。最终将他引入了神圣而艰辛的医学殿堂。 少年时期的李轶,是个精力充沛的篮球少年。“除了学习之外,我将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篮球运动上。”每天的生活简单而纯粹:学习、打篮球、再打篮球。那时的他,专注而执着。 他笑着谈起那段被“无缝监管”的时光:“其实,在很多同学看来,我很惨的。我母亲是我小学的班主任,等我上了初中,是初中老师的父亲又继续接管我。可以说,我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都在父母的‘无缝对接’中度过。”在这种环境下,篮球成为了少数能被父母接受并能带给他快乐的课外活动。 高中考入省重点,他对篮球的热爱依旧执着,正是这份有毅力的体育精神,让他锻造了强健的体魄,帮助他扛住了后续的高压学业所带来的一次又一次考验,也为日后从事需要耐力与体力的外科手术工作打下了基础,这项爱好一直让李轶获益至今。 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发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李轶的父母坚信纯技术类工作是最佳选择,并在航空航天、土木工程等专业选择上都有考量,而这时在一旁的李轶,脑海中浮现出小时候那打篮球的幕幕景象,印象中的自己常和小伙伴们磕磕碰碰,受伤也是常有的事,去儿科总会被那些医护的大哥哥姐姐们治愈和安慰,他们抚摸小朋友脑袋微笑和耐心的样子,美好极了!原来他们早已给李轶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学医的小种子。“报南医大儿科吧!”李轶道出心声。父母从未想过孩子自己有学医的意向,他们深知学医的辛苦,在专业期待上,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可以轻松一些,而听到这份来自孩子自己的声音和坚定的选择后,表示了支持。 进入南京医科大学,李轶才真切体会到学医之路的艰辛。与其他高校同学相对轻松的学习生活相比,医学生的课程确实是“苦不堪言”。“我们从早上到晚上全是课,忙完还要做各项实验。”他苦笑道。 尽管道路崎岖,李轶却从未后悔过。支撑他的,是那份能助人的信念。“学医虽然辛苦,但每当我想到自己未来能够帮助病人,减轻他们的痛苦,我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五载寒窗苦读,李轶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深造。谈及成功,他特别感念父亲的支持。 还清晰记得拿到大学通知书那个炎热的下午,父亲拿到通知书后马上开始布置了大学的任务:大一考英语四级,大二考英语六级和计算机三级,大三全力准备考研......这份要求和支持远不止于口头。“我大学五年,父亲给我写了几十封信,”李轶回忆道,语气中带着深情,“那时候宿舍其实已经有电话了,但他还是选择写信。他会把报纸上关于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复习方法剪下来,贴在信里寄给我,叮嘱我抓紧复习和准备考研。” 父亲字里行间的殷切期望,他至今难忘:“专心学习,敢想敢干,迎接更好的自己”,每一封信的末尾都少不了这句嘱托。正是这份督促,一段无言的守护,成就了更好的李轶。 在专业认知上,大学期间的师长们为李轶打开了更深邃的视野。他深刻体会到,仅凭课本知识远远不够。“读大学的时候,其实对医生这个职业内容更多停留在书面。只有当你真正成为一名医生,面对病人,经历生离死别,才能体会到这个职业的复杂与神圣。”导师们给予他的,不仅是精深的医学知识,更是无价的临床智慧:“他们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是如何与病人沟通与共情,如何在面对生死时保持冷静与专业。这些经验,是我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这,或许才是命运齿轮最终锁定的执业坐标。
2、探索与深造: 在迷惘与突破中锚定方向
医学道路的探索永无止境。李轶最初的专业方向是儿科,轮转的实习经历让他很快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志趣方向:“在外科轮转期间,手术室无影灯下,手术医生手到病除,为患者直接解决痛苦的伟岸身影,深深吸引了我。”此时,另一颗小种子在内心种下,成为外科医生,用手术刀解除患者的痛苦,成了我内心真正的追求。”为了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他决心考研,寻找更大的舞台。 命运的齿轮顺利转动——他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并选择了高精尖、手术难度大,极具挑战性的神经外科,这个被称为“医学明珠”的领域。 进入神经外科后的初始感受,李轶用一个字精准概括:累。“最初的感受就是累,非常累,”他回忆那段严酷的时光。高强度工作是常态:和病人沟通、值班、写病史。这种连轴转的模式是每个年轻医生锻炼的必经之路。 在新华医院的前几年里,事业上碌碌无为,当身边同龄人开始逐渐崭露头角,而自己身体还因为承载了太多高强度,开始发出求救信号,有一次还引发了耳朵间歇性失聪。焦虑加码,迷茫更是无形中成了他每天生活的底色。 意识到必须改变,2013年,李轶抱着不破不立的决心选择赴美学习。此行目的,既是为身心寻求“喘息”,更是希望打开视野、探索新径。在国外求学期间,取栓再通治疗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的新颖术式一下撞开了他尘封多年的心扉,就像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初恋一般,内心坚定:就是它了! 回到熟悉的医院,李轶开始在神经外科的框架下,摸索自己的“专属赛道”。挑战不言而喻,处处充满波折。急诊同事的怀疑、患者的不信任让首例取栓的实现举步维艰,整整用了半年的时间,他才和他的首例患者牵手成功。 2014年10月期间,这是值得被纪念的月份,这是李轶职业生涯的里程碑。他成功开展了第一例取栓手术。成功的喜悦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更大的挑战,不断总结、沉淀和思考,如何帮助到更多的患者才是肩膀更重的责任,但纵使前路艰难险阻,压力山崩海啸,李轶从未言弃。“那时候我真的很苦,”他承认道,“但我也知道,这是我必须经历的过程,不忘初心坚持走下去。”
3、再立新帜: 破壁重铸的卒中救治新范式
在医学界,“铁哥”的雅号伴随着李轶,由上海新华医院来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这个称号背后,是他以病人为中心的不懈执着与对医学技术极致的追求。这份热爱,驱动着他在脑卒中救治领域不断突破。 在新华医院的成就并未让李轶觉得可以安逸在舒适圈,他渴望更大的舞台去闯,去创,把对卒中救治技术带给更多的患者,去实践他自己的理想。于是,他选择转战九院,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二次创业征程。“我来九院的目的很简单,”李轶阐述初衷,“就是想做事情,想把我热爱的卒中救治技术带到更高的水平。”在新华的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脑卒中的救治需要高效、一体化的模式。”而九院,正是他实现这一蓝图的理想之地。 入职九院后,李轶立即将“一站式脑卒中救治”模式的建设提上日程,一站式救治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他对现实壁垒的深刻洞见:“如果不做一站式,卒中救治效率会大打折扣。”他解释道所谓的“一站式”有两个重要的内涵:一是拥有全部的卒中救治技术,能对所有的脑卒中患者都能够第一时间实施救治,二是对脑卒中患者的病前预防、院前和院内急救、住院治疗、出院随访形成全流程的闭环管理。为了确保“一站式”模式落地生根,李轶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构筑体系。第一步,定愿景:做脑卒中救治的标杆。第二步,查短板:救治技术不全、绿道不通低效、团队合力不够——他带领团队逐条剖析现状。第三步,克难题:针对每个痛点,精准施策,逐个击破。 人才培养与团队重塑是这五年九院创业的核心。当时的卒中团队以外科医生为主,但真正的卒中救治需要“内外兼修”。“为了让他们掌握内科技术,我把他们送到全国各地的会议上学习。”李轶对团队的要求既严格又充满期待:“我告诉他们,你们不仅仅是外科医生,也是内科医生,更是脑卒中救治医生。卒中患者需要什么技术,你们就要掌握什么技术。” 这不仅是角色的转变,更是理念的重塑——以病人为中心。 在李轶的全力推动和精细打磨下,九院神经外科的脑卒中急救绿道流程历经数十次迭代优化,每一次流程改动,都源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追求更优的决心。例如,他曾重点解决从“病人同意手术”到“实际开始手术”的时间黑洞——“以前中间经常会有耽误。后来我们改进了流程,值班医生一旦判断病人需要取栓,就会第一时间提前预警,手术团队立刻从家出发,从以前病人等医生的状态转变到医生等病人。”虽然经常存在白跑一趟的风险,但我们也非常愿意”,只为赢得黄金救治时间,目前的绿色通道已经形成了“快、准、全”地鲜明特色。虽然工作强度拉满,但意义深远。”亲眼见证病人完全康复的奇迹,成为了团队成员坚守岗位最强大的精神支柱。这支在李轶带领下凝聚起来的团队,不仅技术精湛,更拥有非凡的战斗力和向心力。 就是这样一支精进过的队伍,才经得起任何突发事件的考验。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当时九院北部院区被临时改建为新冠救治定点医院,而作为外科系统唯一的病区负责人,李轶先后负责三个病区新冠患者的救治任务。此时的李轶,是卫士,是勇士,更是铁肩担当。时间紧任务重,作为病区负责人的他,连夜赶制病区管理制度,组织病区业务学习来提高新冠救治效率,他率先垂范,带领团队“搬迁”在病区内住下,整整一个半月,分秒必争全方位守护患者。最终,在病区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病区新冠患者死亡率为零。正所谓“铁肩挑重担,初心守职责”,在抗疫期间李轶还不忘学习,共组织了病区19次业务学习并开展一项针对新冠的临床研究,并发表文章2篇。 医学征途并非坦途,这一路非常艰辛。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新技术,手术数量越做越多,难度越来越大,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沉。“我非常清楚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所以我经常跟团队说,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快速的成长,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强大,我们才能救治更多的病人。”而我也会为卒中防治事业继续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心血,继续一如既往的做那个铁肩担当者。 回首这一路,从篮球场到手术台,从追风少年到卒中团队的带头人,每一个看似偶然的转折,最终都被那颗追求卓越的“医心”编织成必然的轨迹。
龚芷葳
李主任,您觉得中国医生未来在国际医学界的地位会如何?
李轶 中国医生最终一定会走向世界,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我们的技术水平、临床经验和科研能力都在快速提升。尤其是脑卒中救治这个的领域,我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比如说,急性脑梗取栓手术,我们国内从零开始,现在已经做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我们不仅掌握了技术,还在流程优化和团队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国医生在国际舞台上一定会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国内比如长海、宣武、天坛、华山等优秀的卒中中心已经“走出去”,把我们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世界。
龚芷葳 您提到过两个打游戏的孩子突发脑卒中的案例,能详细说说吗? 李轶 是的,这两个孩子都是长时间打游戏,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最终导致脑卒中。其中一个孩子才16岁,送到医院时已经半边身体瘫痪了。我们紧急做了手术,虽然救回了他的命,但留下了后遗症。年轻人脑卒中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所上升,这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这提醒我们,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要重视健康管理。我经常跟病人和家属说,预防脑卒中要从生活习惯入手,比如多运动、少熬夜、控制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年轻人非常重要,但很多人都忽视了,需要医生和社会共同来呼吁。
龚芷葳 您被称为“拼命三郎”,但做医生也需要强健的身体,您怎么看? 李轶 您提到的,恰恰点破了医疗行业的一个核心矛盾。作为医生,我对"拼命三郎"这个称呼有着复杂的体会,我认为,拼命的本质是敬畏,我经常半夜会被叫去急诊手术,那种与死神抢人的本能会冲破身体极限。有一次我高烧了一个礼拜,期间后半夜来了一个偏瘫的急性脑梗患者,我知道我的身体还很虚弱,但还是毅然决然地赶去医院做手术,不是我不知疲倦,而是清楚知道:此刻我的疲惫和患者的是否会永久偏瘫,放在天平上,根本不需要选择。这种"拼"不是逞强,也不是为图回报,是真真切切对生命的敬畏。还有,我一直深知,医疗是场马拉松,真正对患者负责,除了有好的专业知识和医学技能,还有我们医生自己得在这场持久战中学会保持最佳状态,那健康的体魄格外重要,所以我一直坚持锻炼。现在,我每周至少锻炼两次来“充电”,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能更好的保持最佳状态对患者负责。
龚芷葳 您多次强调脑梗预防的重要性,为什么? 李轶 脑卒中一旦发生,即使救治及时,也有一部分患者留下严重的后遗症。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通过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以及改善生活习惯,可以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我们科室现在不仅做救治,还做了很多科普工作,比如走进社区,教大家如何预防脑卒中。我希望更多人能重视预防,提前发现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并控制好而不是等到发病后才后悔。我们常说“治未病”,其实预防就是最好的治疗。
龚芷葳 您工作这么忙,有没有觉得遗憾的地方? 李轶 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家人,经常会被半夜的急诊手术叫去医院,周末很多时候需要参加学术会议学习和交流最新的进展,不过与其说遗憾,不如说欣慰常常超越遗憾。欣慰,来自治愈更多的病人,拯救更多的家庭;欣慰,也来自家人的体谅,包括我的孩子将来也一定会理解这份职业的特殊性,这应该是他们对我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吧。
采访/龚芷葳 编辑/陈庆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所有文章版权属于【晔问仁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